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被《纽约时报》称其为“东方伽利略”的徐继畬认为“米利坚(即美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这段话主要体现了徐继畬(   )

A.向国人介绍西学的热忱 B.要继续传播魏源的思想
C.发现新国家的兴奋 D.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肯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的《海国图志》对英国政体作了详细介绍,其意图不是( )

A.希望中国进行政治改革 B.反思中国战败教训
C.探究英国获胜原因 D.让国人了解英国国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介绍,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这里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是指

A.顺应世界潮流 B.走向民主共和
C.启蒙国民思想 D.拯救民族命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统计:中国1810-1867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风气已经出现  
②洋务运动期间开始接触西方科学
③甲午战争后国人更为关注日本社会  
④西方的政治理论在知识阶层传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与此人相关的思想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孔教与共和,必废其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 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夏东元在《洋务运动发展论》中指出:“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B.科技变革与政治变革相脱离
C.中体西用与近代工业相冲突 D.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矛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托古改制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祖宗之法不足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66年6月,左宗棠向清廷上奏,他认为“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我国家建都于燕,津、沽实为要镇。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飙举,无足当之”。为此,他主张

A.建立海军,加强海防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实业救国,保护商贸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  )

A.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
B.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
C.号召人们顺应优胜劣汰无所作为
D.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恭亲王奕曾说:“中国(甲午战争)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这里,奕可能会

A.主张“全盘西化”
B.否定维护旧制度的一切做法
C.要进一步发展近代化
D.提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目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曾说:“……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

A.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
C.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D.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一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中法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