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质问:“今日本行之,亦勃然兴起,而犹谓议院不可行哉?而犹谓中国尚不可亟行哉?”下列对郑观应这一观点论述错误的是( )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突破了“器物”变革的限制 |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
D.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
“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这类观点最早在中国得到系统介绍的主要是
A.严复的《天演论》 |
B.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
D.谭嗣同的《大同书》 |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为“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
A.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是变法的一种失败 |
B.洋务运动强调“中体”是为引入“西用”而铺路 |
C.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
D.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有失认知的客观性 |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
广府中学堂是广东最早的一所中学堂。其必修科目计有:读经、讲经、修身、中国文学、国语、历史、地理、算术、博物、物理、化学、图画及体操等科。这反映出该学校的教育宗旨是( )
A.“中体西用” |
B.宣传维新变法 |
C.宣传民主革命 |
D.培养民主与科学的新型知识分子 |
李鸿章在奏章中说:“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购一船……倭人心计谲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置。……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通过上述材料可知( )
①北洋水师缺乏政府大力支持
②中国海军在整体上落后于日本
③日本海军力量获得长足发展
④李鸿章正确指出中国战败根源
A.②③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④ |
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特点符合上述材料的描述( )
A.林则徐 | B.李鸿章 | C.康有为 | D.孙中山 |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
A.经世致用 | B.中体西用 | C.维新思想 | D.兼容并包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