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载:“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其广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 )
A.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
B.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
C.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
D.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
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 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
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 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
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
A.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
B.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 |
C.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关注世界 |
D.主张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
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年,该书传人日本后,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该现象说明
A.日本的民族危机比中国更加严重 |
B.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整体上比日本守旧 |
C.《海国图志》只关注了西方的新技术,中国人对此不感兴趣 |
D.《海国图志》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日本国内更有市场 |
中国早期译者翻译《物种起源》,对“evolution”一词的翻译强化了“进步”的含义,认为生物的改变,一定是朝“进步”的方向而去。而达尔文自己却不认为所有的进化都必然朝着“进步的倾向”。近代译者对《物种起源》的翻译反映了近代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看重( )
A.基础性 | B.实用性 | C.科学性 | D.思想性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刊物。1835年刊登了如下内容:“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当时,这一报道( )
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 |
B.仍具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
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 |
D.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到“公举一大酋总摄之,非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墨利加洲之以部落共和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这表明( )
A.魏源认可美国的选举制度 |
B.魏源认识到美国先进的根源 |
C.魏源借以表达反专制思想 |
D.历史上对魏源的评价偏低 |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示意图,依据此图,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 )
A.是一个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
B.是一个西学东渐去传统化的过程 |
C.是一个东西文化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
D.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
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办,上至朝政大事,下到市井百态,包括各国风俗、火车轮船及声、光、化、电等近代科学知识均有报导。多为一事一画,上文下图。“故士大夫可读也,下则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跣足(意:无拘无束)之倾谈;男子可观也……螓首蛾眉(指女子),自必添妆罢针余之雅谑。”该刊物( )
①注重读者群体的广泛性 ②反映了西学东渐浪潮 ③呈现形式通俗、平易 ④在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又陷入到万籁俱寂中,二十年里,只有少数先觉者开始了对外面世界的了解。”要研究先觉者对外面世界了解的状况,应借鉴的直接资料是 ( )
A.《海国图志》 | B.《变法通议》 |
C.《中外纪闻》 | D.《庶民的胜利》 |
“一般来说,其主要影响就是迫使女性走出家庭,进入新的工薪经济……工厂和有薪工作成为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之外的又一选择……而后建立的公共学校也使妇女们受益匪浅。在那里,她们可以接受与男子们相同的教育。到20世纪初期,妇女已经赢得了选举的权利。”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妇女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 B.启蒙思想的传播 |
C.家庭结构的变动 | D.女权运动的发展 |
下列近代重要文献,按照出现顺序正确的是
①《资政新篇》 ②《海国图志》 ③《法俄革命之比较》 ④《新学伪经考》
②④③① B. ②①④③ C. ③④①② D. ①③②④
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将公羊“三世”说解释为太古、中古、末世三世,认为“三世”气运循环,社会历史由“淳朴”的太古递嬗为中古,再由中古递嬗为“弊极”的末世。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材料表明魏源
A.认为历史是周期循环的 |
B.对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做了客观分析 |
C.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 |
D.倡导变革社会政治制度的主张 |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