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是在“礼崩乐坏,三纲五常之道绝”的危机面前,有志于重振儒家伦理道德,提出了很多成圣的修养工夫。朱熹表述道德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分别运用“仁”、“智”的术语。用“智”来表述“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的传统,而“仁”作为儒家的核心道德理念也是毋庸置疑的,……朱熹这样说过:“若无这智,便起这仁不得。”“《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于圣贤之域。”
——刘克兵、、朱汉民《朱熹思想体系中的知识与道德》
材料二  不知有公德,故政治之不进,国华之日替,皆此之由。道德之立,所以利群也。夫英国宪法,以侵犯君主者为大逆不道;各君主国皆然法国宪法,以谋立君主者为大逆不道……今世士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此由学界之奴性未去,爱群爱国爱真理之心未诚也。盖以为道德者,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有发达,有进步,一循天演之大例。前哲不生於今日,安能制定悉合今日之道德?
——梁启超《新民说》
材料三  在1917年8月写给黎锦熙的信中,毛泽东提出“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思想道德必真必实”,主张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新道德思想,用新的道德思想重塑国民的道德心灵,以此根本改造社会,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
——摘编自彭平一、钟翡庭《论青年毛泽东以道德改造社会的思想》
材料四  罗马的灭亡让人不解,他们有当时最不坏的政体:共和;最不坏的制度:法治;最可贵的精神:宽容。由此三条,便足以巍然屹立,为什么会亡呢?为什么他们在感到危机的时候,要乞灵于基督教呢?
换句话说,罗马文明缺了什么核心价值观?
——易中天《两汉两罗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对知识与道德关系的观点并指出朱熹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提出的新道德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新道德观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提出的救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基督教在欧洲盛行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就道德与社会发展这一问题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8年,夏历五月,张之洞刊行《劝学篇》,宣扬当时流行的政治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B.维新思想的广泛流行
C.民主共和观念的传入 D.新式学校的日益增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杂志上登载的文章,其中有“中国固有的伦理、法律、学术皆封建制度之遗,与西人相较,相去极远,如不改进,必不能存于今日世界。”又有“西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中国以闲适恬淡为美风,实为中西民族强弱的大原因。”再有“若笃旧不变,而无世界知识,不知顺应世界潮流,绝难立足。”这些议论最可能反映(    )

A.林则徐为代表的鸦片战争时期思想
B.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时期之思想
C.康有为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时期思想
D.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下列政治力量中曾属近代反封建的进步力量后又被时代进步潮流迅速“新陈代谢”的有(   )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 ②洋务派 ③维新派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托克维尔认为:路易十六统治时期(1774年即位)是旧君主制(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而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也曾发生过类似情况,其中最符合材料中托克维尔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清世界历史教科书《万国历史》,有意删减或修改原著中的某些词句:将“以固人民之自由及平等之权利”删掉、将“法兰西革命”改为“法兰西变乱”、“革命时代”改为“旧学改革时代”等。晚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

A.促使更多的人了解世界 B.宣传救亡图存爱国理念
C.压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D.探索西方国家富强奥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B.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
C.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
D.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有为说:“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邹容说:“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二者的共同依据是

A.民主共和说 B.社会进化论
C.君主立宪说 D.经世致用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来源: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交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连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客;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于以采纳。清木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

来源: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乙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依据材料及李鸿章的洋务活动,李鸿章可以接受的维新派主张应包括
①创办近代工业   ②改革中央机构
③建立新式军队   ④实行民主政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他)是古典学者,善于使用古籍里利于改革的文字推陈出新,翻作今朝之标榜。”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位学者

A.坚持“中体西用”主张 B.积极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C.借助经学外衣宣传变法 D.大力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 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运用该的观点,选择中西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中的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明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才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最初是综合性的,后来渐渐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儒家学说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做了合理说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但到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期,自我为中心的中国人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和痛苦。部分中国人开始反思和重新变革自己的文化。有官僚阶层开始的自强运动,有翻译介绍西学,也有个别人在生存危机下认识到非变革制度不可。商人阶级形成发展。在20世纪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并促成了一场民族解放运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文明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据此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