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戊戌变法期间,康广仁就对其胞兄康有为有过这样的批评:“规模太光、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动太大。”康广仁的这种批评反映了
A.维新派得罪权贵 | B.维新派内部分裂 |
C.维新派实力弱小 | D.维新派政治幼稚 |
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 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
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 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 |
康有为在受光绪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这不能反映出的是( )
A.民族危机严重 | B.康有为力促变法 |
C.康有为急于求成 | D.变法的首要目的在于富强 |
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开始了救国探索的道路。其中康梁维新派要在中国变法维新,他们对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 B.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
C.明确“中体西用”思想 | D.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
袁行霈在《中华文明史》中论述到: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文中近代中国人对宪法的了解正确的是 ( )
①在此之前中国没有制订过宪法 ②早期维新派提出了立宪主张但没有实践
③百日维新中没有提出定宪法 ④清末“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 | B.科学 | C.西学 | D.民权 |
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A. | 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
B. | 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
C. | 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
D. | 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 | 君主 | B. | 民权 | C. | 西学 | D. | 科学 |
晚清时期,有人提议:“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全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能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灭也。”此人的主张是 ( )
A.加强君主专制 | B.建立皇族内阁制 | C.实行君主立宪制 | D.倡导民主共和 |
戊戌变法时期,有人做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 )
A.倡导婚姻自由 | B.易服、废止缠足 | C.全盘西化 | D.反清革命 |
如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A. | 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 |
B. | 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 |
C. | 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 |
D. | 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干 |
维新派同革命派相似的历史功绩在于
①从不同角度抨击了封建制度②以不同方式倡导了世界潮流③在不同程度上动摇了清朝统治④用不同手段否定了君主专制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