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下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及观点,他们(    )

A.反映了中国人坚持外交独立的原则
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
D.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理论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由于保守拒变的自缚式心理定势,构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也箝制着先进知识分子的变革探索,致使他们处于两难的选择:既要因应时代,又要因循传统;既要因应世界潮流,又要顾及本国社会。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①文艺复兴运动②洋务运动③戊戌变法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
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
C.让中国人放弃对外国公众的排斥
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曾断言:“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A.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
C.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D.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清时期,一些仁人志士在意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同时,却又鼓吹“西学中源说”。如薛福成认为,“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彼袭而精究之,分门别类,愈推愈广,所以蒸蒸日上,青出于蓝也”。就是作为西方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议院,也成了中国的发明,梁启超认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承 B.有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的学习
C.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 D.受国人盲目排外旧观念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
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

A.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B.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C.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
D.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清时,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曾廉认为,“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叶德辉说:“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徐致祥认为“变人”之道无他,只须给皇帝开经筵讲理学就行,因为孟子说过“一正君而国治矣”。下列主张与三人思想一致的是

A.“祖宗之法不可变” B.“变者古今之公理”
C.“托古改制” D.“中体西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古代,“国学”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近代以来,国学的含义发生变化,指的是“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国学大师章太炎认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立者也。”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大盛于20世纪20年代。国学的兴起与大盛从侧面反映了

A.传统华夷观念的固化 B.“中体西用”思想的延续
C.近代化道路受到质疑 D.对向西方学习的反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国维在1911年曾说:“中国今日,实无学之患,而非中学西学偏重之患……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虑二者之不能并立者,真不知世间有学问事者矣!”这表明他

A.否认中西学的差异 B.倡导中西学兼收并蓄
C.主张“中体西用” D.理性反思新文化运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维新言论中,最令清末统治者触目惊心的是(    )

A.“夫不兴民权则民智乌可得开哉?”
B.“不受八股楷法诗赋所缚者,可以智矣。”
C.“今以不缠足为富国强种根本,所见尤大。”
D.“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清代学术思潮是“以复古为解放”。下列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  )

A.李鸿章主张“中体西用”
B.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
C.袁世凯倡导“尊孔复古”
D.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旭麓先生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属于甲午战后“群体意义的觉醒”有(    )
①地主阶级以“自强”为旗号,开展洋务运动
②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商业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④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义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

A.民族危机的困境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C.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D.文学革命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在《自励》中说:“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材料中“誓起民权移旧俗”的含义是(    )

A.开国会,设议院 B.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封建专制
C.兴民权,定宪法 D.实现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