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幅图
请回答: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哪种制度?
(2)图2及图3所反应的两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图2、图3中推行的制度分别是为了解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哪两对基本矛盾?
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 B.分化地方权力 |
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 | D.提高行政效率 |
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A.重文轻武 | B.知人善任 |
C.宋朝官员都是文人 | D.分化事权 |
“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 )
A.废分封,设郡县 | B.设立中朝和外朝 |
C.实行三省六部制 | D.废丞相,设内阁 |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
A.1954年宪法的颁布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 |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19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形成并得以完善,其主要特点是( )
①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统而不治”
②内阁对国王负责
③责任内阁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④议会取得了对行政的监督控制权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④ |
十七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指( )
A.分封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史实 |
结论 |
A |
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
徽商重视买田置地,扩大再生产 |
B |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和日本生产的白银合计38 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计7 000吨或10 000吨 |
中国商品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
C |
明朝中期,景德镇陶瓷业有官窑58座,民窑二三百座,一部分宫廷所用瓷器的烧制由民窑完成 |
民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
D |
“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
女权运动开展 |
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该同学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分封制 | B.郡县制 | C.行省制 | D.内阁制 |
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
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 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
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 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
汉朝时期,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有一个汉朝廷设立的“东部侯官”,隶属会稽郡,同时该郡又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而扬州刺史对其行使权力是 ( )
A.行政权 | B.监察权 | C.军事权 | D.经济权 |
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的儿童游戏中的“锤子、 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对此种说法你认为( )
A.不妥,三种权利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
B.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
C.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利之间的关系 |
D.不妥,三权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
A.宣政院 | B.中书省 | C.尚书省 | D.行中书省 |
《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