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所示两幅形势图反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变化趋势是
A.从侧重反帝到侧重反封建 |
B.从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 |
C.从农民运动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D.从局部抵抗到全民族抗争 |
下图是清朝“光绪十七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分票”。下列对其体现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中国最早的股票,开风气之先 |
B.当时中国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国家 |
C.是当时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一种表现 |
D.中国金融证券业发达,大量企业上市 |
《春秋·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是:“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人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曰商。”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
A.社会地位 | B.知识水平 | C.道德品质 | D.职业分工 |
1879年,旅日华侨卫省轩开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火柴厂——巧明火柴厂。下图为该厂生产的一枚火花。据此可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①该民族工业兴起于沿海地区 ②卫省轩有实业强国的愿望
③建该厂时新式交通工具在我国才运用不久 ④图中轮船的动力是内燃机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图是一幅漫画作品《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下列表述内容与该漫画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 )
A.“外需和戎” | B.“遗其体而求其用” |
C.“天不变,道亦不变” | D.“变者天下之公理” |
史籍记载,两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可见该时期( )
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
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
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英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 )
①欧洲走向联合 ②日本崛起 ③中国力量增强 ④不结盟运动兴趣⑤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⑤ | C.①③④⑤ | D.②③④⑤ |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断变革,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梳理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别 |
两汉 |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一郡一县”三级制 |
隋朝 |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
唐末 |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
以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适合用此诗做比喻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 |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
C.抗日战争的胜利 | D.解放战争的胜利 |
电影《通天帝国》讲述了武则天时期修建通天浮屠塔背后的故事。在当时,唐朝中央机构中关于修建浮屠塔的运作程序应该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表明我们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A.中共十三大 | B.中共十四大 | C.中共十五大 | D.中共十六大 |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武装反抗的策略 |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 D.农村包围城市 |
某一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这评价的是 ( )
A.三公九卿制 | B.三省六部制 | C.二府三司制 | D.内阁制 |
下列关于汉唐明清中枢的演变图例正确的是
A.御史台——内朝——军机处——内阁 |
B.内阁——中书省——内朝——军机处 |
C.中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 |
D.丞相——三省六部——中书门下——内阁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