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现代世界
高中历史

孙中山和毛泽东是20世纪的两位伟人,对中国历史发展都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思想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

A.直接来源于西方启蒙思想 B.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C.成为中国民主革命指导思想 D.包含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七月,革除诸路行用钞法之弊,诏统一印造交钞,以丝为本。十月,又以银为本,印造发行元宝交钞,简称中统钞。面额分二贯文、一贯文……共10种,法定银钞比价为钞两贯同白银一两。中统钞为唯一法定通货,通行全国。各路旧钞可到指定地点换用新钞。至元十二年(1275年),又废止南宋铜钱,以1:50的比价收回南宋会子,换发中统钞。1282年禁止金银私相交易,只可在各路官库兑换。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351年发行交钞后)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而国用由是遂乏矣。
——《元史·食货志》
(1)元朝发行纸币的背景、方法及其作用。
(2)分析纸币夭折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指出英国首相沃波尔与明朝首辅张居正在权力的产生和使用方面的异同。
(2)沃波尔和张居正在历史上各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明的传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雕版印刷是将整页文字或图形反向雕刻在木板上,在上面涂上油墨,然后将纸张压在上面印制。活字印刷也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它由一位普通艺人试制成功——胶泥刻字,制成字印,将字印镶嵌于铁板,再用火烤,使松脂、蜡熔化,把版面压平,便可刷墨印书。后来中国人又用木头和各种金属活字代替了泥活字。印刷术由中国传到中东,再经中东传入欧洲。在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和科学复兴的手段。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相比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有哪些优点?印刷术的传人对欧洲的历史发展起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2)写出哥伦布开辟的新航线。依据材料二概述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最著名的大众文化标志,是来自英国港口城市利物浦的四位年轻歌手——披头士。……过去恐怕从未有任何表演者可以如此彻底地超越国界的限制。……他们拍摄的电影被配成几十种语言;此外,他们还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唱,唱片销遍全球。
——罗伯特·帕克斯顿《西洋现代史》
(3)“披头士乐队”代表了当代哪种流行音乐形式的成就?这种流行音乐形式风靡世界突出反映了当代世界文化的哪一现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大事记

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规定关税协议。
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权。
1858年《天津条约》增开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等。
1863年清政府任命英国人赫德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

(2)根据材料三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在二战后期,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建立“联合国外汇稳定基金”的方案,规定各国必须缴纳资金以建立这一基石,各国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取决于缴纳资金份额的多少。英国不满美国的方案。英国财政部顾问、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联盟采取透支的方式提供信贷……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以二战前三年平均贸易额计算,不需要缴纳现金。
——崔连仲等主编:《世界通史》当代卷
(3)二战后期,金融外交成为大国外交的一种有效武器。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本质上的相同点是什么?二战后初期怀特计划的落实怎样体现了美国的特殊利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
——《战必胜说》
“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
——《康有为全集》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日本态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申报》大事年表(部分)

1909年
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
1918年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
1919年
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
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
1932年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
改进副刊《自由谈》的内容,使其大众化
1934年
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后,《申报》言论又趋保守
1937年
《申报》正式形成股份公司。不久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而停刊
1938年
《申报》香港版出刊

 
——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
(2)充分挖掘材料二中的历史信息,概括1912年—1938年间《申报》的发展特点。
材料三 下列是研究罗斯福新政的著作

20世纪中期以前的部分书目
21世纪初的部分书目
塔格韦尔的《为民主而战》;伊克斯的《新民主》;华莱士的《新边疆》;埃诺迪的《罗斯福革命》;戴格勒的《超越我们的过去》;比尔德与史密斯合著的《未来的到来》;珀金斯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时代》;戈斯奈尔的《竞选者的冠军:罗斯福》;麦克唐纳的《复兴的威胁》;托马斯的《法西斯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等。
——摘自胡国成《罗斯福新政研究状况简介》
托马斯•迪洛伦佐的《资本主义如何救了美国》;阿米蒂•什莱斯的《被遗忘的人:大萧条的新历史》(简介:19世纪30年代,大箫条的年代。罗斯福新政带领美国渡过难关——这是我们熟知的历史。但那些“被遗忘的人”、那些新政下的牺牲者,他们的故事、诉说的,全然不是这么回事);H.W.布兰茨的《本阶级的叛徒》;伯顿•佛尔森的《新政还是苛政:罗斯福的经济遗产如何伤害了美国》;伯顿•W.小福尔索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等。
——摘自凤凰网《美国涌动经济政策反思潮“衰落”情绪笼罩美国》

 
(3)仔细阅读两份目录,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出现21世纪初对新政的负面评价占主流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西汉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刚开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灾祸)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该思想有何进步性?有人说:在天人关系上董仲舒否定了孔子思想。结合董仲舒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说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材料三 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代的科举制度完全确立,而且日趋完善和严密。科举向士大夫广泛开放,不重门第,只要文章和诗赋合格,就可录取。大部分科举登第者出身于乡户,即一般地主和殷富农民,一部分为工、商的子弟,世代为官的子弟只占少数。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3)阅读材料三,指出在追求公平公正方面宋代科举制的新发展。联系所学知识简析它对宋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士绅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或层面。秦灭六国改革旧制,要以中央集权取代宗法制下的多元政治,对血缘势力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予以限制。西汉的六国贵族、东汉的豪强地主、魏晋至隋唐的门阀士族等血缘势力对中央政权的稳定构成很大的威胁。隋唐的科举制,对贵族力量的消亡和绅士阶层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一批人沉淀下来,形成了一个有稳定的制度性来源的社会群体——士绅集团。自宋至清,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严重的“官治”不足问题,导致民间宗族的崛起。民间宗族承担着扶济族众、化解纠纷和教化子弟的责任,把原归官吏处理的部分职责揽纳过去,大大节省了行政治理的成本,延缓了官方严刑峻法对乡村的渗透范围和程度。而宗族首领多由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地方士绅担任。庞大的士绅阶层源源不断地向官僚队伍输送人才,同时,绅权是封建皇权在地方社会的延续,士绅制度的存在是出于维护和实现封建统治的现实需要,是控制地方社会的一种需要。
——摘编自张福坤《论中国古代的绅士自治》
材料二     对于清末民初的乡绅而言,适逢清廷镇压太平军运动,乡绅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拉开了乡村自治的序幕,乡绅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但是,乡绅们更多的是将自治作为扩大绅权以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的工具,传统的乡绅治理逐渐出现摆脱国家控制和社会监督的强烈的“独立”倾向。科举制的废除使乡绅丧失了对国家的依附性,失去了制度控制和道德约束的乡绅对国家和乡里责任感不断降低。当清王朝作为政权意义上的被革命对象而被推翻后,现存社会一切弊端就自然指向了作为其社会基层的乡绅阶层。乡绅势力的彻底衰败和乡绅治理在整体意义上的消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农村“大革命”时期。当国民党努力于民族国家建构而进行国家政权建设之时,打破传统乡绅的权力控制就成为应有之意。
所以国民党在其统治期间一直没有放弃“打倒土豪劣绅”的政治口号。 所谓“有土皆豪,无绅不劣”,在这种激进的革命话语下,乡绅阶层已经笼统的作为一个敌对阶级而要被彻底消灭。
——摘编自徐祖澜《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与绅权关系的历史嬗变》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士绅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从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的士绅阶层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材料三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材料四 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以上均摘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决定“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材料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这一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 分析影响文明转型的因素最主要有哪些?
(3)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4)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新趋势?谈一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新的文明转型”。(5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
(1)依据材料一,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
(3)国共前两次合作以破裂而结束,各带来什么严重后果?(4分)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率相筹画、于事稳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谏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三 自奏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奏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
(2)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开始自开商埠,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将祸患中国更甚……李鸿章曾就《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
——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二 “……使皆由中国自辟商埠,则此疆彼界虽欲尺寸侵越而不能。今通商之地日益多,占地之谋日益甚,非自辟华市以清其限制,则官司隔膜无可稽查……大兴商埠,则商贾通而民不为病,厘捐撤而国不患民贫。”
——维新志士陈炽《大兴商埠说》
材料三  1898年4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著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通商开埠”认识的变化轨迹。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国人主张“自开商埠”的原因。据材料二、三,概括维新志士与清廷主张“自开商埠”的相同意图,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与“条约口岸”本质上有何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觏说:“民之大命,谷米也;国之所宝,租税也。”
材料二 :“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础上的,农户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由集体统一管理和使用土地、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接受国家的计划指导,有一定的公共提留,统一安排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生活,有的还在统一规划下进行农业基本建设。所以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三:不仅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没有解决好苏联的农业问题。就是勃列日涅夫经营了十多年后,苏联的农业生产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苏联的国民收入约相当美国的66%(按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而它的实际军费开支却比美国还要多20%。
——《从粮食一路减产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民生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朝推行重农政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合作化以前的个体经济与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有何区别?中央在怎样的背景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分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农业生产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近代自然科学需要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分析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对于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工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种思维方法也易于导致割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自《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材料二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用“可持续发展”这一包容性极强的概念,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二,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摘自《论生态文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导致生态危机出现的思想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思想根源在公元前5世纪、14——17世纪及18世纪这三个时期的表现及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解放作用。
(2)概括材料二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对比材料一分析指出人类思想认识在此对策中的升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告别小农经济时代 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现代世界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