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
《辛丑条约》规定:“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五年内概不得举行文武各等考试。”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A.武力震慑 | B.文化侵略 |
C.严刑惩凶 | D.心理征服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西方列强获得这一特权最早开始于
A.《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 B.《北京条约》 |
C.《天津条约》 | D.《马关条约》 |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中国的国门被列强打开 |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
C.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扩大统治区域 | B.缓和蒙汉矛盾 |
C.加强控制地方 | D.发展地方经济 |
从以下史书所载内容中,能够获得的信息是
《后汉书·百官志》 |
(尚书令)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 |
《汉官仪》 |
尚书“无所不统” |
《后汉书·百官志》 |
每朝会,尚书令与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皆专席而坐 |
A.尚书参与中枢决策 B.尚书专权已成常态
C.皇权受到尚书制约 D.尚书令始设于汉代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
A.秦汉 隋唐 | B.西周 秦汉 |
C.西周 隋唐 | D.秦汉 明朝 |
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 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其危害有
A.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 |
B.大举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
C.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 |
D.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
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 | 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
C.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参谈 |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雅尔塔会议的圆满成功 |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 D.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这里说的“插上一刀”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 | B.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
C.进军大西南 | D.挥师大西北 |
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哪一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
B.清政府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地区 |
C.清政府严禁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严惩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 |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
这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一段对话“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根据这段谈话判断其中的“我”是哪国人?
A.美国人 | B.德国人 |
C.法国人 | D.英国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