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官方统计的官民信息,足以说明
时期 |
西汉 |
唐高宗时 |
元成宗时 |
清康熙时 |
全国人口(丁) |
5959万 |
5238万 |
5816万 |
2459万 |
官员 |
7500人 |
13465人 |
22500人 |
27000人 |
官民之比 |
1∶7945 |
1∶3927 |
1∶2613 |
1∶911 |
A.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 B.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
C.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D.国家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
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
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原因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 |
B.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
C.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经确立 |
“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A.兵不在多而在勇 |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 |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
D.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撰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 D.批评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1月到年底,中国政府共派出各种代表团529个,人数达3200多人。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其中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西欧五国考察团最受世界瞩目。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 )
A.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的决议 |
B.突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 |
C.认清了与世界的差距,推动了改革开放 |
D.直接促成了经济特区的设立 |
美国《商业周刊》在评论50年代某次重要国际会议时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粉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关于这次会议正确的认识是
A.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会议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有关 |
C.会议是指万隆会议 |
D.会议使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正常化 |
在1925年毛泽东在一首词中写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一时期,毛泽东“激扬文字”主要表现在
A.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B.写出《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C.发表《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 |
D.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和《论十大关系》 |
1933年《东风杂志》:“(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 )
A.取消商品贸易 | B.允许自由贸易 |
C.实施计划经济 | D.实行自由放任 |
19世纪末问世的《适可斋记言》一书写道:“江浙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伸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这段言论反映近代中国
A.出现男女平等的社会潮流 |
B.男耕女织小农经济解体 |
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增强 |
D.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受到冲击 |
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营造经济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 |
B.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
C.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
D.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 |
“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
下列对不结盟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南斯拉夫等国发起 |
B.它的兴起对当时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C.由英国等国发起 |
D.它反映了新兴独立国家积极谋求维护国家主权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