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一位学者分析说:“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商人子弟大量入仕,重农抑商政策被打破 |
C.士商融为一体,推动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
D.商品经济发展使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
从1 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有549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形成这一“高潮"的主要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 B.“实业救国”呼声高涨 |
C.抵制日货运动的掀起 |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东洋分沪有银行,亿万金钱进出忙。钞票流通皆信用,与英与法并争强。”此竹枝词反映出
A.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
B.传统重农抑商已然破产 |
C.实业救国蔚然成风 |
D.资本输出竞争激烈 |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太湖流域开发较早 | B.统治者“不抑兼并” |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D.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
民国初出版的《南浔志·南浔丝市行》中写道:“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对诗文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
①这些现象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
②外贸繁荣受到中外商人欢迎
③苏杭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
④开埠后中国丝织业得到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台湾学者鲁凡之在《论中国——神州巨变》中指出:“先进”而力量微弱的香港与“落后”而力量强大的大陆之间互相牵制,使“一国两制”得以实行。对于香港回归的主要原因,他认为是
A.社会制度的优越 | B.叶落归根的观念 |
C.大陆国力的增强 | D.香港经济的疲软 |
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姮,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情反映出( )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 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
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句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
A.渴望祖国统一 |
B.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
C.反对外来势力 |
D.赞扬一国两制 |
美国《商业周刊》在评论50年代某次重要国际会议时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粉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关于这次会议正确的认识是
A.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会议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有关 |
C.会议是指万隆会议 |
D.会议使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正常化 |
在1925年毛泽东在一首词中写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一时期,毛泽东“激扬文字”主要表现在
A.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B.写出《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C.发表《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 |
D.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和《论十大关系》 |
1933年《东风杂志》:“(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 )
A.取消商品贸易 | B.允许自由贸易 |
C.实施计划经济 | D.实行自由放任 |
19世纪末问世的《适可斋记言》一书写道:“江浙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伸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这段言论反映近代中国
A.出现男女平等的社会潮流 |
B.男耕女织小农经济解体 |
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增强 |
D.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受到冲击 |
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营造经济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 |
B.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
C.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
D.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