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汉魏时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局部)。学者认为这是拉弓射箭时使用的护臂。《史记·天官书》载:“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据此,则该织锦
A.表明中国丝织业技术已登峰造极 |
B.说明汉魏流行的字体是隶书 |
C.表达出为军国大事祈求祥瑞的意思 |
D.体现了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 |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围绕司母戊鼎的名称一直争议不断。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的发现,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2011年,国家博物馆将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鼎还是那个鼎,有什么好争 | B.更名是求真求实之精神的体现 |
C.历史研究就应随时代而变化 | D.教科书都没改,一定是假消息 |
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2余公里,增长迅速,其资本构成见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交通运输完成近代化
②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
③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④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这个画派的画家摒弃了传统的光景、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下列各项中,与这一评价一致的是
A.“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他们”
B.“光是画中的主角”
C“向色彩的奥秘进军”
D.“艺术是一种诉说真理的谎言”
某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A.“九二共识” |
B.《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
C.连战“和平之旅”演讲 |
D.“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
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他查阅了以下相关的历史书籍。依据你的判断,他研究的历史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殖民体系的崩溃 | B.两极格局的瓦解 |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D.第三世界的崛起 |
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图。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
A.第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 |
B.第二次迁移: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 |
C.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
D.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 |
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下列有关这些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
B.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
C.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
D.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否定 |
下图为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台湾老兵高秉涵,他曾把上百位老兵的骨灰带回祖国大陆,使他们魂归故里。高秉涵老人当选的主要因素是
A.发展了“九二共识” |
B.推动了“一国两制” |
C.消除了两岸隔阂 |
D.彰显了民族亲情 |
阅读下列表格材料,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罗斯福新政时期GNP(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对比
年份 |
GNP总量(10亿美元) |
GNP增长率% |
失业率% |
1930 |
90.4 |
-12.3 |
8.7 |
1933 |
55.6 |
-4.1 |
24.9 |
1935 |
72.2 |
10.9 |
20.1 |
1938 |
84.7 |
-6.3 |
19.0 |
——摘编自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历史、趋势及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A.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
B.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
C.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D.新政时期的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
有学者认为,能够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以下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
“我们如今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重工业是不是不为主了?它还是为主,还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毛泽东的
A.《井冈山的斗争》 | B.《论人民民主专政》 |
C.《新民主主义论》 | D.《论十大关系》 |
下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 (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
下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
B.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 |
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 |
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资本主义萌芽迅猛发展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