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现代世界 / 简答题
高中历史

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箫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材料三   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
(4)上述有关农业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旧唐书·列传第六十八》记载:“炎因奏对,恳言其弊,乃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
材料二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山东布政使司所属州县卫所各项丁银,均摊入地粮内征收。
——《明经世文编》卷一八0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杨炎“两税法”的主要内容。(9分,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我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变化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户籍管理或人口迁移政策是不同时期时代特征的反映,户籍是国家统计人口的重要渠道,迁徙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平与正义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里中钱粮、差役、公务,俱有专人督责。”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外出,出门须持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
——中、国全史
材料二  1662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凡擅自变更住所之人,都应被迁回其法定住所所在地的教区。1795年和1 846年的贫民迁移法实际上已经取消了对劳动力迁徒的限制。
——丰华琴:《英国工业化时期的济贫政策与人口迁移运动》
材料三  1958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
近年来,全国各地逐渐全面放宽大中小城市户籍政策,鼓励人口转移到大中小城市。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材料二中英国人口管理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为什么要取消对劳动力迁徙的限制。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分别指出我国50年代“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和近年来放宽农村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力役……” 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缙绅(指世家大族)耻焉。”
——《新唐书》
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委政狱吏,剪除宗技……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
——《旧唐书》
材料二     太后(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古来无道之君,好杀者有石虎、苻生、齐明帝、北齐文宣帝、金海陵炀王,其英主好杀者,有明太祖,然皆未有如唐武后之忍者也!”“真千古未有之忍人也哉!”
——赵翼《廿二史札记·武后之忍》
(1)据材料一,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赵翼对武则天的不同态度及其评价角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以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为主,论证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辽景宗病死的次日,年仅12岁的长子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遗诏由皇后萧绰(燕燕)摄政。……萧太后也不时减免税赋、徭役,对地方官采取考任制,进一步实行汉官制,改各部的令稳为节度使,又推行部分汉律,统和六年还开始科举考试,最初虽只录取一二名汉人进士,却开辟了吸收汉族地主通过科举进入仕宦的途径,又在南京设立太学以培养汉族地主进入统治集团,进一步巩固了辽的统治基础。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萧太后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萧太后改革的主要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 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800元以上。”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评材料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瑗,北宋学者,字翼之,人称安定先生。1035年被范仲淹任命为苏州郡学教授,后在苏、湖二地办学。他在学堂中实行“分斋法”,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庆历四年(1044年)朝廷建太学于京师,派人“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此后,其治学理论及经验编为《学政条约》一卷,供各地教育参考。
——摘编自《北宋教育》
材料二  1922年11月,北京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大总统令,其中部分规定如下:(1)小学课程在较高年级时,斟酌地方情形,增置职业准备学科;(2)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3)高级中学施行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但得酌量地方情形,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4)职业学校之期限及课程,需酌量该地方实际需要情形而定;(5)为健全职业教育,在相当学校内酌设职业教员养成科。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  1917年初,由史密斯和休士提出的职业教育提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即《史密斯一休士法案》。其内容如下:第一,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职责方面,强调联邦政府的责任,认为采取新的和必要的服务性措施促进各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其应尽的职责。第二,在经费的投入方面,每个州都应当为职业教育提供经费,其数额与联邦政府补助费相等。第三,在公立学校开设职业科,设置选修课程,使普通中学具有升学和就业双重功能。
——戴本博和王天一《外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斋法”的主要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京政府教育改革的侧重点。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史密斯一休士法案》的主要内容。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有哪些经验可供我国教育改革借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探究题
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回答:
(1)写出西周、秦朝和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名称。
(2)请你从上述三种制度中任选一种,谈谈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简答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彻底结束了近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
请回答:
(1)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奉行怎样的外交方针?
(2)1953年周恩来提出的、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有哪些政治主张?
(2)20世纪初,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20世纪2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业已形成的两项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请回答
(1)中共八大为这一探索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的决定?
(3)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有何重大意义?
(4)中共十四大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4分)
(5)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提示:从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分)人口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材料:明中叶后期,玉米、番薯自海外传入我国。它们不但高产,而且不与稻、麦争地,加之栽种培植极易,清朝时在我国普遍种植。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纳入田地税中征收,人头税取消。大量隐匿人口得以上报和统计,也刺激了人口的大量生产。乾隆帝说“百余年太平天下,休养生息。天下户口之数,视昔多至十余倍。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盖藏已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晚清学者汪士铎指出,由于“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摘编自陈权清《清代人口的增长与危机》
清朝前期(1644年─1840年)是我国古代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阅读材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述题(本题共8分)
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线索,概述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赵嘏:《唐摭言》
材料二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伏尔泰(第15页学习思考)
材料三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十六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全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现代世界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