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现代世界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同时隋唐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试结合有关史实概括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是“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转变历程中几部著名的法律文献先后问世标志着人类政治文明取得了重大成果。透过法律制度可以发现过去时代的特征,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政治文明。阅读下面表格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面的问题:

法律文献
内容摘要
体现特征
历史意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
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员选举产生……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上表中的空格相关内容(要求语言简练准确)(每空格满分3分,共计24分)
(2)上述法律文件的变化反映了世界和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4分)
你如何认识这种趋势?(14分)

来源:模拟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刘秀下令清丈田亩和重新登记户口。但是,地方上的豪强贿赂地方官员,隐瞒田亩和依附农民人数,而把农民的房屋房屋院落当作田亩丈量,引起农民的反抗。刘秀得知内情后,下令对贪官严厉追查。查出刚升任大司徒(丞相)的欧阳歙任汝南太守时贪脏一千万钱;河南尹张汲、诸郡太守等十余人,皆下狱处死。
材料二:光武帝调郭汲任颖川太守,他到任后,得知赵宏、召吴占山为王,手下有数百人,这些人不仅影响当地治安,还分伙到江南和北方作案。郭仍派人说服他们下山;然后遣送他们回到各自的家乡,安心耕种土地。然后上奏皇帝,说自已擅自放回招降的盗贼。光武帝没有怪罪他。赵宏、召吴在外地同伙得知这一消息,都很佩服郭仍的威望和信誉,纷纷从南方或北方回来,向郭汲投降,郭仍也安排他们回乡种地,对以前的罪过不予追究。
材料三:南阳太守杜诗,为官清廉公正,在任期间,兴利除害,百姓安乐。他发动南阳人兴修水利,大量开垦荒田。南阳郡内,家家衣食丰足。人们把他比作西汉元帝时的召信臣,南阳流传着称赞他的歌谣:“前有召父,今有杜母”。他还“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回答:结合材料从目的、措施和客观作用方面评述光武帝时期的吏治。
要求:概括成文,限150字,最多不超过180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这是一张反映“一五”计划建设重大成就的邮票。“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了一大批的工矿企业,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来源:盐城市20092010学年度高二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简述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形成过程,并根据其主要内容分析它的深远影响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把大量棉纺织品和其他各种工业产品运到中国来销售,甚至把中国人民根本不使用的餐具刀叉之类以及钢琴等等,也大批运进来……那些潮水一般地涌进中国的外国货物,不得不大批地积压起来。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只有一百万镑。                                         
——郭沫若《中国近代史稿》
材料二   蚕桑方面。浙江乌程县(吴兴)南浔一带的辑里丝“至逊清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后,销售上海洋庄,转运出口,其名始显”。农民“以售丝易,而丝价昂”,刺激了蚕桑的种植,以致“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到60年代后,“外商需求既殷,收买者踊跃赴将,于是辑里丝价雀起,蚕桑之业乃因之而愈盛”。 
             ---段本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资产阶级》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士重来,变本加厉地扩大在华经济侵略势力,人造丝织品的输入逐年增加。1919年“输入人造丝布匹仅值银十八万三千四百余两”,到1924年“已激增至一百五六十万两”。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不仅必须与人造丝织物竞争,而且要同外国毛织品及其它衣料竞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不能独立自主,海关丧失保护民族工业的职能,市场受到帝国主义控制,丝织业不得不改革生产设备和仿制新产品,以此进行抗争。从1918年至1929年的10年间,形成“绸业虽逐年发达,丝业则逐年衰落”的景况。
——-段本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资产阶级》
回答: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丝织业,看中国社会经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和特征?试分析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学完了宋代的中央集权制之后,某一班级的学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同学甲说:宋代中央集权若干强枝,使宋朝积贫积弱的重要根源。
同学乙说:没有宋代的中央集权就没有北宋的和平繁荣的局面。
同学丙说:宋代加强中集权的措施使宋代的文学艺术达到巅峰。
你同意谁的观点,并说明另一种观点可以理解之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教徒认为:财富属于上帝,他服务于上帝就像一个温顺的服务员,甚至是上帝的赚钱机器,他占有的财富越多,他的责任就越大。这种责任一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不能使财富减少,二是要用不懈的努力来增加财富。
材料二 “切记,时间就是金钱……生活中要量入为出……在与他人的往来中守时并奉行公正原则对年轻人立身处世最为有益……借人的钱到该还的时候一小时也不要多留,否则一次失信,你的朋友的钱袋则会永远向你关闭。”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社会学开山宗师马克思·韦伯认为:基督教中新教所倡导的“工作狂”和“小气鬼”精神创造了资本主义, 你能以上材料中找出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吗?
(2)新教出现之后,到20世纪初,欧洲历史上出现了哪些影响人类的重大事件?请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列举。 并概述这一时期时代特征。
(3)资本主义在发展途中经历的最大危机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使资本主义渡过危机? 具体途径是什么?它是现代最早的计划与市场融合的方案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人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引自《南京条约》
材料二 嗣后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以限制。海路通商章程,将所带货物,早单备查,抛锚寄碇,一律给价,照定例上纳税课等事,俄国商船均照外国与中华通商总例办理。
                     —引自中俄《天津条约》
材料三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一引自《马关条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材料二中,沙俄的侵略要求与英国相比有何发展?
(3)材料三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与前两者相比,它更具危害性,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着很大不同。……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材料二 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实行了军功爵制。其中秦国的二十等爵制度较为完善。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材料三 南朝时有民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是指士族子弟只要能坐到车上不掉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只要能写两句书信中问候的话就可以当秘书郎(著作郎、秘书郎是官职名称)。
材料四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与三代相比,选官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2)汉武帝是怎样发展选官制度的?东汉有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有哪些?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3)材料三中机户和工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4)材料四的观点是什么?对前面材料一、材料三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毁路口号 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旋再毁坏大轮船”的揭帖。
(2)“马拉火车” 1878年,美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强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9千米长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被讥讽为“马车铁路”。
(3)中国进口第一辆奔驰轿车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次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请回答:
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目的是什么?义和团的口号与清政府拆毁淞沪铁路在性质上有何区别?你怎样理解“昨天”发生的这些故事?(10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初,大量船只停靠黄浦江西侧的支流----上海浦附近,遂形成新的港口市镇上海镇。1292年设立上海县,治所为上海镇,是为上海建城的开端。随着棉花的推广种植,棉田面积超过农田,手工棉纺织业和纺织工具制造产业发展起来。明末清初,上海成为国内最主要的棉纺织品生产基地,号称“衣被天下”。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城设立江海关,“往来海舶,俱入黄埔编号,海外百货俱集”,进而形成通往北洋、南洋、长江、内河及国外五条稳定的航线。至鸦片战争前,上海港成为长江口的唯一大港,并得以挤入世界主要港口之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将上海发展的三大步依次列出,并从中总结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在近代铁路网、单一的全国性市场和中国其他商业大都会尚未出现之时,一个拥有四百万人口的城市,竟在短短一百年间,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中成长起来了……这是一种不合常规的现象。                                  
——以上材料转引自《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造成近代上海的发展“不合常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l号,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来源:江苏省苏州市2011届学业水平调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7年新年伊始,美国最大的时政类杂志之一—《时代》周刊最新一期(2007年1月22日出版)的封面上,“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始”几个大字赫然在列,红色的长城背后,一颗金黄色的五角星正冉冉升起(如右图)。杂志内文更是以11个页码的篇幅,详细报道了正在崛起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这昭示着——中国的崛起令世界瞩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一一李斯《谋逐客书》
材料二 范睢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其后四十余年,秦国继续坚持范睢“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再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然后打败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攻占齐国。
——“史记吧”网上资料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
材料三 日本的“拿来主义”确实很值得后发展国家借鉴……明治维新后,手忙脚乱的新政权派出使团赴欧洲考察各国制度,以便为日本规划蓝图。代表团在考察后得出结论:一切仿效德国。
——钱乘旦《明治维新失误引出的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到二战前德、日崛起的共同特点及其对世界的主要影响。 (6分)
材料四  中国领导人曾明确指出: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和平崛起的中国,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维护力量,而不是破坏力量;她为国际社会带来的只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
——摘自2005年8月9日《半月谈》:《中国和平崛起有益世界》(郑必坚文)
材料五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互相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                       
——摘自2003年12月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
(3)从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中各举一例重要史实来证明材料四观点的正确性。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温家宝总理提出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现代世界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