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现代世界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发生在西方(欧美),而是发生在东亚……(这个国家)至少曾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其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即使我们根据人均指标作判断,也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这一国家)尽管以人均GDP衡量仍然贫穷,但现在看起来也属于在世界上占第二位的成功区域,因为它走出一条适合于本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一东亚发展的大爆炸看来是本土技术和经验与北大西洋技术和经验融合的结果,而不是源于简单的抵制。
——(美)彭幕兰著《大分流——欧洲、日本、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评材料中关于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在这一时期(明中后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外贸易的显著特点。
——樊树志《晚明史》
材料二:时文被大批地印刷和流传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间以后。成化之前,世间无刻本时文。杭州通判沈澄刊印了一册《京华日钞》(时文选集),获得了重利。从此以后形成风气,甚至达到了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的地步。……顾炎武曾说过:“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些学者把明清江南经济与英国经济进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
黄宗智提出了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了较高总收入,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盈却是下降的。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他把江南经济运行的这一方式称为“内卷化”或“过密化”。黄宗智认为,真正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如18世纪英国农业以及现代机械化农业所展示的情形。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出现了“内卷化”,成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典型代表。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出版时文反映哪些现象?
(3)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因为哪些因素从而没有走向近代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唐代的丞相不是只有一个人,相权可谓由集体领导,至少有代表皇帝的中书省、代表中央政府最高权力之一的尚书省和监督朝廷的门下省三省首长共同办事,从而构成了一个集体权力结构……这一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延续,直至清代。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关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
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1787年宪法》
(1)材料一中“集体领导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对国家权力的分配作出了怎样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样的权力分配对美国民主政治产生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中国边疆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各种力量努力探索救国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等
材料二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清史稿》
材料三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间,总统(蒋介石)说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之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利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
——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海军存在什么问题?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2)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二,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竞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蒋介石抗日战略的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在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晚年羁留台湾,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写下了《望大陆》:“葬我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制定本法。……
第三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请完成:
(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状?据材料三指出形成这一现状的历史原因以及现今中国政府确立的解决方式?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近代史上,欧洲是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热点地区之一,半个世纪以来,欧洲人为了实现“统一的欧洲”,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联盟,从20世纪50年代的6国到2007年的27国,从最初仅局限于经济合作到目前的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大欧洲”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1971年尼克松说: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至今,欧洲一体化过程有何显著特征?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什么趋势?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一体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技术进步和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国际市场经济有效地把亚马逊河流域的橡胶、印度的黄麻、西非的棕油、澳大利亚的羊毛和埃及的棉花等等都利用于欧美的工业。
材料四:经营全球性公司的人在历史上第一次令人信服地试图依靠组织、技术和金钱把世界当作一个完整的单位来管理。
材料五:德国经济学家卡尔·海因茨·巴奎曾指出“当谈论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化的时候,具体指的究竟是什么?最贴切的概念理解是以贸易联系的密切程度为基准的。” 
——以上三段材料出自《世界近现代史》
(2)依据材料三、四、五,分析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有哪些?其根本动力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二战”后初期,为重建国际经济秩序、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而成立了哪些国际性经济组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加紧研究制定推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盐业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政企分开,取消食盐专营”。此消息一出,公众与业界反响强烈,皆认为在我国持续了2600多年的食盐专营制度将要废除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伸开创了中国食盐专卖制度,使得齐国国力大增,为称霸诸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开始任命御史大夫张汤等实行盐铁官营,对食盐经营进行严格管理,禁止富豪雇人擅有山泽之利。对私自煮盐者,没收煮盐工具,还要处以“铁左趾”的酷刑。……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举行了中国经济史上著名的“盐铁会议”,形成了重要文件——《盐铁论》。……在宋太宗至真宗这段时间,主要实行禁榷法。禁榷法包括官卖、计口授盐、计税敷盐、计产敷盐和常平盐等。……明朝主要实行民产、官收,就场专卖的办法。专卖制主要有三种:开中法、计口授盐法、商专卖法。其中商专卖法是盐专商直接与灶户交易,官府不再向灶户收盐,而令灶户按引纳银,商人则直接向灶户购盐而不经官。
——摘编自曾双余《中国2600年盐制演绎寻踪》
材料二  1913年,袁世凯与英、法等五国银行团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条款,……承认要在外人襄助下,对中国盐税征收办法实行整顿改良。……根据善后大借款合同,英国人丁恩担任盐务稽核所会办,……丁恩在印度实行的“就场征税、自由贸易”的盐政政策卓有成效。来华前,对中国的盐务已做了较深研究,到任后第二天,他就给财政部提出了《改良盐务条议》的条陈,明确提出:“盐政欲增加收入,罗致巨款,政府不必独揽制造。……如能设法于盐斤未离滩之先,即将课税全数征收,则收入自然源源不穷。”……尽管遇到种种阻难,但开放引岸(指定给请引行盐的盐商的专卖区)、自由贸易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在丁恩及其国内改革派的努力下,民国初年的盐务改革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国初年的这次盐务改革,客观上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过程中建立的稽核制度,对后来的中国盐务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盐务近代化的开端。……后人评价丁恩为“热心改革家”、“主张废除专商最力之第一人”。
——摘编自潘前芝《1913,中国盐务大改革》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的历程。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盐政改革的原因,并简要加以评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

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
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
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意见,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意见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社会历史观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三

表2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1950

195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

41.54

64.61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其中:苏联

13.94

52.50

62.44

69.39

90.16

81.60

77.00

12.86

40.44

47.82

49.07

68.02

57.91

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

其中:西方国家

27.60

12.11

18.48

15.33

19.64

27.05

27.50

14.87

1.59

7.08

5.01

7.42

9.69

11.37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来源: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雅典著名改革家取消公私债务,恢复债奴的公民身份,永远禁止把雅典公民沦为奴隶…… 他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材料二

(1)材料一中所说改革家是谁?材料中提到的改革措施有哪些?不得照抄原文
(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根据材料二写出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三大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哪些成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反思这两次中日战争,发掘它的现代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以避免新的历史悲剧出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1940年3月,国民党正式尊孙中山为“国父”。国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总理”转化为“国父”,其寓意显然是要将孙中山塑造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领袖,促使全体国民接受民族主义思想,从而唤起民众,凝聚民心,团结御侮,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认为,“今天中国人民正努力于抗战,从抗战的胜利中建造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这正是执行马克思的指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邵雍《历史记忆与书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甜头”是什么?列举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向外扩张的史实。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促进中华民族觉醒方面的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义革命最大的相同与不同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两次中日战争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的矛盾与悖论(相互矛盾的结论)

问题:
(1)图中“某朝”是指哪个朝代?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2)历史往往充满矛盾和悖论。请以该朝的历史为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
材料二、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韩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甲午战争的主因。
(2)据材料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扶桑版日本教科书中关于“日清战争”的阐述,哪些是中国史学界认可的事实?哪里又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宋代不仅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而且具有其特殊的认识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中书门下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宋神宗赵顼元丰官制改革,撤销中书门下,将其职权分归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以尚书左、右仆射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正宰相,再设门下、中书侍郎各一人,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为副宰相。……宋朝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其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等。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北宋前期称“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其长官称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
材料二  法国学者、国际宋史研究开创者埃狄纳·巴拉兹明确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斯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同为法国学者的迪艾那则称宋朝为“现代的拂晓时辰”,日本文史家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材料三  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人民版必修3)
(1)有人说:唐朝三省制标志着宰相制度的成熟,宋朝二府三司制则昭示着宰相制度趋向衰落。请依据材料一指出,与唐朝相比,宋代宰相地位和职权的哪些变化体现了这种衰落的趋势?
(2)与国内学界对宋代历史评价长期流行的“积贫积弱”说相反,材料二中多位学者认为宋代社会出现了近代社会的一些因素。请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的商业和城市发展角度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近代因素”的发展结果。
(3)请依据材料三谈谈宋代儒学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人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要增长智慧,提高修养,认识社会,学习历史是非常重要的。请问答以下问题:
(1)2015年6月25日,《西安晚报》报道,陕西省高考文科状元是来自西工大附中、考取658分的孙轶群;理科状元是来自铁一中、考取729分的霍柳蓉。材料中“状元”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的什么选官制度?截止至1905年被废除,这种制度共使用了1300多年,它同时受到统治者和百姓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2)2012年12月18日,人民网报道,中共中央决定:胡春华同志兼任广东省委书记。这种地方领导人由中央任命的做法早在秦朝已经相当成熟了。请问①它来源于秦朝的什么制度?②为加强中央集权,汉、宋两代分别采取过什么措施,并简要评价其影响。③你认为,在一个民富国强的现代国家,其中央与地方关系应该具备什么特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现代世界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