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现代世界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写道:“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不能前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
(2)应该怎样看待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会之间的关系?
(3)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旗帜。它引来了国家大政方针的深刻变
化,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速度问题是建设路线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方针问题……加快建设
速度的条件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究竟想不想快……当大家都想快、要快、力争
快的时候,事情的进展果然就快了。我们应当不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争取在尽可能短的
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一一《力争高速度》(1959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
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我国的经济建设,肩负着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
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经过长期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
奋斗。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
深。我们的许多方针、政策和理论还有待于完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经受检验,得到
补充、修正和提高……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振奋起全民族探索创新
的勇气,是我们的理论和事业不断发展的希望所在。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共“十三大”报告) 
材料三 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
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
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
的发展。
一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28日至2月21日) 
回答:   
(1)材料—、材料二、三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三在思想认识路线上的区别是什么?
(3)分析说明两种思想认识路线产生的不同结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材料二 据报道,吕秀莲在当选台湾政权副总统那一天,即对外表示,台湾和大陆“在血缘方面,在历史上是远亲,在地理上是近邻”,“台湾,中国,一边一国”。不久,吕秀莲接受香港一家无线电视台的专访,不仅重弹其“无亲近邻”老调,更顽固声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海峡两岸是“两个华人国家。”
材料三 据《中国外交》记载,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驱逐了台湾当局的代表,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和一切合法权利。截至目前为止,世界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160多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国家都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为建交先决条件的,而且它们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诺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处理与台湾的关系。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构想。这一构想的运用成功
地解决了什么问题?
(2)据材料一、二,指出他们的根本分歧。
(3)近代史上,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台湾?
(4)你认为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哪些有利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煤已经成为重要的燃料,但清政府多次禁止开采煤矿。19世纪中叶,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指出:“今日万事根本,惟在于煤……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作为“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推(征收)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
1875年清政府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至1911年,民族资本创办了72家资本额较大的煤矿。著名的开平煤矿1882年产量为3.627多吨,1899年增至77.827多吨,产品畅销天津、上海、福州等地。
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电厂,但直至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只能供照明用电。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电力工业仍较落后。
根据材料一,回答:
(1).概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采煤业的认识。
  (2).近代以来,清政府对采煤业的政策有何变化?收效如何?
  (3).概括中国近代能源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和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其词曰:“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但更多的人却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难可以体味。
材料二:京张铁路示意图(见图5分)。




 

 
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据袁昶估计,庚子(1900年)前后,仅顺天府(注:清朝时北京称京师顺天府)属州县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主要问题?
(2).从材料二中你获得了什么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影响。
(4).综合材料中获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对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来源: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一种从对中国近代化作用的角度去考察,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另一种从运动的性质及内容去考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和反动。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评价义和团运动”的论文。
你通过哪些主要途径可以收集到相关的历史资料?评价历史事件一定要有一个相关的标准。请判断选择下列单项选择题。
①  评价一场革命的成败,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
A.革命领导人的问题      B.革命政权的问题
C.革命的思想问题        D.革命的阶级属性问题      
②  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最重要的是看这个历史事件是否
A.具有历史上的知名度    B.得到人民的拥护
C.促进历史的进步        D.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3).你认为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发展上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哪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7年年底,长达三十多年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为了解决两岸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成立了海协会(大陆)和海基会(台湾)。两会在1992年香港商谈中,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举行了会谈,其签署的协议椎动了两岸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的发展。
——《21CN焦点周刊》
材料二 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两岸经济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大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的困难。
——《中国台湾网》
材料三 近年来,台湾政党之争异常激烈和频繁,大大影响了有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同时,由于台湾当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两岸关系的不稳定,影响了台湾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在台湾的投资意愿。
——《中国台湾网》
材料四  2008年3月20日,马英九击败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候选人而赢得大选,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同时台湾入联返联两项公投均未通过,台湾人民用选票表达了对“台独”问题的担忧。在多个场合,马英九强调“九二共识”,并表示在任期内尽量完成与大陆签署和平协议。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下,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于2008年11月3日至7日访台,海协海基两会就交流合作事项举行新一^轮协商,将两岸合作交流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2lcN焦点周刊》
请回答:
(1)20世纪80年代末,海峡两岸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导致两岸关系发生变化的政策方面的原因。
(2)你从材料二、三所述的信息中得出了什么重要结论?
(3)根据材料四,分析目前海峡两岸的关系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积极变化。
(4)两岸关系多次遭遇“寒流”,但总能迎来“春暖花开”。这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民国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为达到统一中国目标之恰当机构。……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及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
——《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1945年12月)
材料二:据许多观察家的意见,他们(指国民党政府)已经堕落于腐败,争夺地位权力,……一向是一党政府,而不是在西方寓义下之民主政府。……尽管如此,我们为了显见的理由,仍然继续全力援助国民政府。
——《艾奇逊致杜鲁门的信》(1947年7月)
回答:
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
②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西方“观察家”眼中的国民党政府形象。
③艾奇逊写这封信的时候,中国的政治局势如何?他所谓的“显见的理由”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而在11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却以战败而告终。这—胜一败的结局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战略。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材料二  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材料三 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而甲午孝钦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先是修三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7万两,后又修建颐和国,耗资1000万两,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
材料四 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
材料五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有精辟的论述。《矛盾论》说:“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来源:抗日战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决定巩固农民经济,对中农、力量单薄的农民以及扩大种植面积的农民减免税收。如按余粮收集制,1921~1922年应征收粮食4.23亿普特(1普特约为16.38公斤),改行粮食税后实际征收2.4亿普特。试分析粮食税较余粮收集制的进步之处和历史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试分析中国未赶上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及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一到图五反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几个时期革命的发展情况。观察下列图片并回答问题:  


(1)图一至图五反映的历史时期中,中国民主革命的指挥中心分别在哪里?
(2)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形成了怎样的形势?
(3)上述两个时期,民主革命的斗争特点有何显著不同?
(4)图三中革命大本营的转移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图四中的民主革命指挥中心在以后的革命进程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6)从图四到图五,中国民主革命指挥中心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7)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完成了哪些重大历史任务?
(8)与时俱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分别指出图片所反映的五个历史时期中,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最主要表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简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中共对国民党采取的不同政策,并分析其历史依据和对当时政局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报:“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 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材料二 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给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密电:“抗战胜利,日寇投降,……乃奸匪竟……企图破坏统一以遂其割据之阴谋,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遗害无穷……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注:蒋介石)所订剿非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
材料三 1945年11月6日蒋介石对高级将领的演讲:“回想这20年来,奸匪始终是本党惟一的敌人。”
材料四 (美国总统)杜鲁门回忆录:“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再占领华南都有极大困难……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及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由于共产党人占领了铁路中间的地方,蒋介石要想占领东北和中南就不可能……假如我们让日本人立即放下他们的武器……那么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过去……因此,我们便命令日本人守着他们的岗位和维护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
请回答:
(1)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国共双方经过9-10月的谈判,有什么结果?
(2)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在上述材料中有何依据?在当时的实际行动中有何表现?
(3)蒋介石当时为什么耍弄反革命两手?在上述材料中有何依据?
(4)对于蒋介石玩弄的反革命两手,美国政府采取什么态度?这在上引材料和历史事实中有什么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现代世界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