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现代世界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模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居今日而曰攘夷,曰驱逐出境,因虚妄之论,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兵而能保守之也。……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狃于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钜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制外,此停止轮船之议所由起也。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求省费则必摒除一切,国无兴立,终不得强矣。   ——摘自李鸿章同治十一年五月   《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撒折》
材料2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贵李而为李惜者以为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平?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洋人之所务者,仅于如彼云云也。   ——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请回答:
(1)材料1中“士大夫”是指当时社会哪一阶层?“数千年来的一大变局”“前二三十年”之“创钜而痛深”所指何事?对作者所认识的中国“受制于西人”的原因应该怎样分析?
(2)材料2的主张比材料1的主张有何进步?又有何局限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君臣衣着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摘自《明史·舆服志》
材料二:“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用粱冠,赤罗衣,……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    
——摘自《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

品序
文官
武官
带饰

仙鹤
狮子


锦鸡
狮子
花犀

孔雀
虎豹
金钑花

云雁
虎豹
素金

白鹇
熊罴
银钑花

鹭鸶

素银

鸂鶒

素银

黄鹂
犀牛
乌角

鹌鹑
海马
乌角

——据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君和臣衣着存在两重性,即等级性与场合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从材料一二三,得出明朝的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的什么信息?
(3)结合材料全面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明朝的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不同的现象?

来源:福建省漳州三中、南靖二中2010届高三年级12月联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结合有关时代背景,概括指出1960年~1962年与1976年—1978年,中国共产党怎样纠正自身错误的,并指出为什么两次纠错产生了不同结果。从中你可得出什么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各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政策。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斗争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分析农民的革命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贵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材料2  1958年刘少奇在八届二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指出:“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国内仍然存在着两个剥削阶级”。
材料3  1982年彭真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草案的报告》中指出:“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
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否正确?原因何在?
(2)材料2的观点较之材料1有何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重大影响?
(3)材料3的观点是否正确?“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分别是指什么?举出“可能激化”的典型事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第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
(2)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为解决苏联社会存在的问题,50年代以后,苏联曾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结果如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3)你认为这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之间有没有联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师夷长计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材料一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材料四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第415页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旧学”、“新学”各指什么?
(2)结合材料二,回答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来源: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上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所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征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本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到2020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材料二 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2001年,中国成功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把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成功地回到地面。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宇航员不但实现了太空行走的梦想,而且按照预定计划,飞船在太空预定轨道绕地球飞行45圈后,于28日傍晚成功返回。  
——新华网
材料三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全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建国5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结合材料一归纳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2)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神舟五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有何意义?
(3)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进一步强调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怎样的发展战略?

来源: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到2020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材料二 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2001年,中国成功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把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成功地回到地面。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宇航员不但实现了太空行走的梦想,而且按照预定计划,飞船在太空预定轨道绕地球飞行45圈后,于28日傍晚成功返回。  
——新华网
材料三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全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建国5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结合材料一归纳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2)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神舟五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有何意义?
(3)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进一步强调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怎样的发展战略?

来源: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如一些美国历史学家所指出的,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的文献’,虽然在某些方面美国对苏联作了让步,但实际上美国有‘隐蔽的否决权……几乎所有拉美20多个国家政府一再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华盛顿运用它的多数席位便可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的否决权归于无效。当苏联果真否决了安理会(所拟采取)的一项行动之后,美国往往可以利用联合国大会这种可供选择的机构迫其就范。…(按:这一则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建立初期的情况。)
材料二 (1950年9月27日)“当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时……在俄国代表缺席的情况下,安理会以九票对零票通过一项决议,谴责北朝鲜的这次侵略行为,并要求共产党军队从南朝鲜撤出……号召会员国对大韩民国给予一切必要的援助……安理会建立了一支联合国部队,要求美国委派一人为总司令,不久就有十九个国家在军事上作出了贡献。”
材料三 “早在60年代,亚洲和非洲的成员国已经占有联合国大会过半数的席位。美国失去了原先能够组成的对付苏联的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尽管奉行不结盟政策,但却百般挑剔美国,它们大多数一贯在所有问题上投票反对美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对它的影响如何,美国具备这种影响的背景是什么,当时联合国的作用如何。(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美国为什么要打着“联合国部队”的旗号?(4分)   
(3)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的作用有何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日:“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日:“……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太宗)因谓近臣日:“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动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
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回答:
(1)材料一中赵普的建议主要包括哪些方面?(2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期统治者集中军权的措施。(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5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为国家资源的投资确定重点是实行计划的实质,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了种种经济政策……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固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7届总统后……从3月9日至6月19日,连续开了99天特别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对付危机的法案。这些法案统称为“罗斯福新政”。
——《世界史纲》下册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说“它行得通”,而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的不同反应。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政”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施?它能否彻底消除经济危机?说明理由。
(3)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结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应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1840—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
(2)建国以来,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3)其中第四步骤内容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现代世界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