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扭转苏维埃战争局势具有关键作用的政策( )。
A.将大型工业收归国有 | B.实行余粮收集制 |
C.实行义务劳动制 | D.实行粮食税制 |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最后苏联模式僵化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
A.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 |
B.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C.为俄国找到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
D.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 |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了,连小石磨都抬走了,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的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 | B.企业国有制 |
C.粮食税 | D.义务劳动制 |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是
A.调动了工农群众的积极性 B.战胜了德国组织的进攻
C.集中了全国的力量保障军事上的胜利 D.找到了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途径
列宁曾这样说过:“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
①要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政策
③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①③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新经济政策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归根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A.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
B.商品交换符合价值规律这一原理决定 |
C.所有制形式决定经济性质 |
D.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这一规律 |
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 | 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
B. | 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
C. |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
D. | 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
1918年,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说:“我并不幻想,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到达社会主义,我们不能一下子跳到社会主义,我们甚至远没有结束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观点
A.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做出说明 | B.认为应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
C.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 | D.认为俄国缺乏到达社会主义的条件 |
1921年初,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原因是实行了( )
A.粮食税 | B.余粮收集制 | C.全面国有化 | D.农业集体化 |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该材料所描述苏(俄)联的一项经济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 B.义务交售制 | C.农业集体化 | D.实行粮食税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
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
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 |
D.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
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这种政策”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政策 | D.工业国有化 |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
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 |
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 |
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1921年列宁以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列宁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
B |
凯末尔革命使土耳其成为一战后亚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
说明民族革命是亚洲国家实现民族独立的必经之路 |
C |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
意味着世界经济走向了法制化的道路 |
D |
1967年欧共体成立 |
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