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以工业化为主导 |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20世纪20~30年代,面对困境,美俄两国分别实行“新政”,进行了重大制度的创新,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均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 B.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
C.都符合了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 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
如图,据表和图,导致下表苏俄(苏联)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产量提高和下图中苏1980年以后粮食产量差距扩大的政策因素分别是
1921年 |
1923年 |
1925年 |
|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
6620 |
7860 |
8730 |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
22.13 |
34.55 |
44.24 |
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
B.苏俄新经济政策 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
C.苏俄新经济政策 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 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所有制问题上,列宁提出俄国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1)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农民经济
(2)小商品生产(包括大多数出卖粮食的农民)
(3)私人资本主义
(4)国家资本主义
(5)社会主义。
这种经济思想表明
A.俄共(布)认为无需过渡即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B.当时俄国大资本主义关系占据绝对优势 |
C.把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
D.俄国国民经济恢复并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 |
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
A.全部上缴国家 | B.必须限量交易 |
C.农民可以自由支配 | D.只能政府收购 |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与邓小平的观点相印证的史实是( )
A.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
C.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
D.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
莫斯科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动员令写道:“务使每个被动员者明白,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其原因有三:第一,在临近前线的产粮地带,士兵有较充足的粮食;第二,运到饥荒省份的粮食将在较少的人数中间进行分配;第三,正在进行广泛的组织工作,把粮食从临近前线的地区寄给红军家属。”这一动员令出现的历史背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
B.农业集体化出现失误 |
C.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
D.德国法西斯大举人侵苏联 |
该图分别为中国和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图,出现这种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A.战争的影响 |
B.经济政策的影响 |
C.“左”倾思想的影响 |
D.走农业集体化道路的影响 |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淡话”,指出:“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你认为下列史实中能论证邓小平这个观点的是( )
A.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 B.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
C.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美国的克林顿改革 |
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并认为, “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下列那一政策体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
A.新经济政策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土地法令》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列宁的思路”是指(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实行新经济政策 |
C.实行农业集体化 | D.优先发展重工业 |
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以下符合这一做法的有
①新经济政策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④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④ | B.①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们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落后的俄国难以建成社会主义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该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其中影响1921~1925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斯大林体制 |
D.苏联农业集体化道路 |
1918至1920年的战争加之严重的于旱造成了巨大的灾荒,全俄约300万人至1000万人饿死,农民们普遍抗粮不交,粮食的征收不得不动用军队才能完成。农民与T人的罢丁活动甚至将矛头指向了苏维埃政权,发生在坦波夫的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可见苏维埃政权出现政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工人罢工和水兵叛乱 |
B.自然灾害的发生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
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