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经济政策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理论是结合中国新的实际,对列宁思路的创造性继承和巨大发展,把它拓展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创建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杨承训《邓小平理论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其措施包括……② 大中小工业宣布实行国有化,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1920年底,全国设有52个中央管理局,负责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和资金、设备、原料的提供及产品的分配。③ 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1918年决定取消私人商业,由国营商业组织供应。随着产品日渐缺乏,政府实行凭证供应,货币的作用受到极大限制……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
材料三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战时共产主义”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立即被摒弃了。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甚至喀琅施塔得的水兵,这时也起来造反,提出了“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四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在流通方面,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允许私人自由贸易。1921年10月,政府重建国家银行,统一管理货币流通事务。实行货币改革,稳定卢布价值。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
材料五    以下两句话摘自《列宁全集》,其中第一句话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说的,第二句话是列宁在晚年说的,它们反映了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转变。“社会主义要求消灭货币的权利……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四,结合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的有关内容,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对列宁思路的创造性继承和巨大发展”。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句话的?(5分)
(2) 据材料二、三、四,对材料五中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一观点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家的演说往往能反映他们的政治或经济主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更重要的是,大批的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而艰苦劳动却所得甚微的也不在少数。只有愚蠢的乐天派才能否认眼前的暗淡现实。”
——1933年 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二   我们最后的一项事业,也是最重要最困难而又远远没有完成的事业,就是经济建设,……开始这样一个全世界从未有过的事业,难道能没有失败没有错误吗?但是,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我们正在进行这一事业。我们现在正用“新经济政策”来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1921年 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上的演讲
(1)材料一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为解决这些问题实施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使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在“经济建设中所犯的错误”具体指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施“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以来,苏俄、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杜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四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什么经济政策而言的?材料二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三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的不同的前提条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仅在实施新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其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新经济政策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B.C.列利丘克著《苏联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
材料二 实施整个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的计划,牵涉到7个州,要求所有有关州、县、市、镇当局及各种各样机构协调合作,国家是实施这一计划的最适宜机构;……因此, “它(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进一步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刘绪贻《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性质、成就及其意义》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邓小平一方面对苏联的路子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 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 这无疑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 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体制创新上的主要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的理论是对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具体表现,简要分析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中学高一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第一小组同学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不同时期各国实施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做了几张资料卡片。
卡片一  

(1)根据卡片一,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其依据是什么?
卡片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卡片二中俄国、美国、中国的三次改革在农业方面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卡片三

(3)卡片三表明,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做出了哪些调整?其特点是什么?
卡片四

 
(4)20世纪50年代和1978年后,我国曾两次借鉴国外发展经济的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两个时期我国分别学习国外了什么发展经济的模式,并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
材料二 我们是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
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概括的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材料三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摘自《世界史 现代部分》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政策?
(2)结合史实,根据材料二分析列宁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设想。
(3)根据材料三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政策进行了哪些修正?有什么进步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全球化既是过去历史发展呈现的一种趋势,更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的观点?(4分)
材料二:一些学者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萌芽阶段(16C—18C);②发展阶段(19C初—19C中期);③进一步发展阶段(19C晚期—20C初);④困境阶段(一战后——二战中);⑤制度化阶段(二战后期——20C80年代);⑥迅速发展阶段(20C90年代以来)。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不同经济模式使世界市场处于分裂状态。期间,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但对列宁来说,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 “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罗斯福则变化了企业与政府关系,有人这样形容: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3)指出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后退一步”的内涵?结合新政有关工业方面的史实说明“新政以来,政府是二老板。”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为应对全球化迅速推进的趋势,采取了哪些重大内外举措?联系材料三,指出中国入世并在区域经济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有何新的特点?(1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5世纪以来,世界大国的崛起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荚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这三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荷兰、英国和美国三国对市场经济是怎样创新和发展的。结合16至18世纪英国相关史实,从“虔诚、商业和自由”三个方面分析其创新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开创的新模式对美国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依据所学知识,概要评述这种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社会管理模式。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哪些创新性史实。综合上述,概括各国创新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1921年列宁指出:“所谓新经济政策,就是在很大程度上转而恢复资本主义。究竟到什么程度,我们不知道。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租让合同,把企业租给私人资本家,这些都是直接恢复资本主义……废除余粮收集制就意味着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完税后的剩余农产品…… 在这种自由贸易的土壤上不可能不滋长资本主义。”——《列宁选集》第四卷
(1)据材料一,你如何评价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解释?
材料二 当时出现了一个“不分意识形态,众人开始以苏联为师”的特殊现象:1930—1935年间,西方著名的政界、经济界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计划”一词成为政界最时髦的名词。一时间,美国和西方国家对苏联计划经济“转变为模仿”。——2010年5月《红旗文稿》
(2)据材料二,指出西方人“以苏联为师”“前往苏联取经”的原因。美国“对苏联计划经济‘转变为模仿’”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
(1980年12月25日)
(3)据材料三,我们的“新事业”在经济建设理论方面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选择经济发展道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材料二  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布哈林谈新经济政策
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世界历史》杂志
(1)材料一中“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新政实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在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所起的作用也颇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从1941年至1945年,苏联在任何武器门类方面的产量都多于德国。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到1953年,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一战前1913年为8600万吨。最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
——摘编自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材料三 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四 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
(2)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三、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这是推行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政策?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其中主要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必须再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是经济体制不断创新与调整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1、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实行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4分)
2、罗斯福在首次就职演说中说:“根据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我准备提出我们积重难返的国家在灾难深重的世界中必须采取的措施。对于这些措施……我将竭尽宪法赋予我的权力之所能,尽快将它付诸实施。”罗斯福采取的措施历史上称为什么?这些措施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结合现实和所学,说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和作用。(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 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马克思:小罗,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斯福:噢,为啥?
马克思: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
罗斯福:哈哈。
马克思: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
罗斯福:哦?呵呵。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马克思说“心灰”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
材料三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3)为摆脱“路径障碍”,在实践中,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怎样进行政策调整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经济政策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