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春,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俄国各族人民转入和平的、创造性的劳动,他们恢复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教育事业。但是面临重重障碍,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
A.落后的生产技术 | B.管理经验不足 |
C.帝国主义的进攻和国内反动分子叛乱 | D.缺少建设资金 |
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 B.战时共产主义的作用 |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
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美国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
③只看到政策引起直接的、表面的变化 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分析问题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④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俄(苏联)某段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项目 |
1913年 |
1921年 |
1923年 |
1925年 |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
9 446 |
6 620 |
7 860 |
8 730 |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
39.79 |
22.13 |
34.55 |
44.24 |
材料二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39年的87.4%。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是总有利、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的。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共同付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四 中国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1978 |
3645 |
1132 |
57.5 |
67.7 |
2006 |
218071 |
39500 |
35.8 |
43 |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俄(苏联)从1913年至1925年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1年至1925年农业生产呈现该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30年代初苏联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学者所持有的观点,并运用有关史实对材料所述“改进和补充”加以说明。
(4)综合前三则材料分析材料四,可以看出美苏的做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 B.征收粮食税 |
C.实现国家工业化 | 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
“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材料反映的是( )
A.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为战争进行动员 |
B.苏俄为巩固新政权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苏联采取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 |
D.苏联为应对德国法西斯入侵进行战争动员 |
(24分)东北亚(下图)是当今世界性大国最集中的地区之一,19世纪中期以来,也成为世界性大国长期激烈争夺的地区之一。
材料一(图一):
请回答
(1)指出图中19世纪60年代进行改革的三个国家(字母及相应社会改革)。(3分)
(2)20世纪50-70年代,该地区哪三个国家先后实现经济起飞? (按时间先后写出三个国家的代表字母及名称)。指出三国实现经济起飞的历史机遇和共同措施。(9分)
材料二(图二):
请回答:
(3)材料二中图14人物对中国革命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分)
参照图15 、16、17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支持对建设新中国的主要作用。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改革调整的成功范例。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史实回答:
(1)俄国、美国、中国的这三次“改革调整”分别是什么?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中在农业方面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12分)
(3)请你分别总结这三次“改革调整”成功的主要经验。
(12分)经济体制只有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进行调整、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1)材料一中列宁“退同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3分)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3分)
材料二 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并规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相应配套措施。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做出怎样的调整?(6分)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材料表明邓小平基本肯定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 D.以工代赈 |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
A.由苏维埃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 | B.在一定范围内恢复了资本主义 |
C.经济建设依靠广大工农劳动群众 | D.在经济建设中以计划经济为主 |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制定新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是
A.从俄国国情出发 | B.利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
C.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 | D.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
“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与苏联哪一政策有关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工业化政策 | D.农业集体化政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