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起,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粮食供应不足情况得到改善,其原因包括
①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扩大
②农业税削减,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
③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
④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有一则笑话讲道: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为了使火车继续 前进,四位领导人分别下达命令
①“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②“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③“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④“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该笑话调侃了前苏联几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措施。其中,调侃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该主编认为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是
A.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B.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 |
C.实行多党制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
D.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入政治改革 |
李鸿章曾自嘲自己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下列哪个人的作为与李鸿章比较一致
A.列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斯大林开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
C.勃列日列夫推行“新经济体制” |
D.戈尔巴乔夫推行“加速经济发展战略” |
就苏联二战后的改革,有人评述说:“一个人把苏联改乱了,另一个人把苏联改死了,最后一个人把苏联改垮了”。其中改革“把苏联改垮了”的是指
A.斯大林 | B.赫鲁晓夫 | C.戈尔巴乔夫 | D.勃列日涅夫 |
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 B.重点放在农业上 |
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 | 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
下列措施或目标体现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严重脱离苏联实际的是
A.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
B.“20年建成共产主义” |
C.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
D.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
1956年以来,苏联一直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决定优势地位;1985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这是因为( )
A.斯大林体制的建立 | B.赫鲁晓夫改革 |
C.勃列日涅夫改革 |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
A.1925—1953年 | B.1954—1964年 |
C.1965—1982年 | D.1982—1991年 |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的改革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将错误归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 |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缺乏科学实验,反复折腾 |
C.有开创性地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
D.只进行农业改革,没有涉及工业管理体制 |
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经达到了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正爆发一场“生产过剩”的危机 |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
C.苏联加入了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
“他‘头脑简单地’尝试改变苏联共产党的结构,实行错误的农业政策,导致了他政治生命的终结。……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材料中的“他”是
A.斯大林 | B.赫鲁晓夫 | C.勃列日涅夫 | D.戈尔巴乔夫 |
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
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
B.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 |
C.推动了荒地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 |
D.突破了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