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反映了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史实的是
A.用行政手段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 B.大力发展苏联的军备力量 |
C.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 D.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
1943年斯大林曾预言:“我知道,在我死后会有人把一堆垃圾放到我的坟墓上,但历史之风会无情地刮走它的!”之后这一预言果然得到了证实。由此推论,此处对“一堆垃圾”的证实最主要源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B.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D.“大清洗”运动 |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稳定政局,与美国争霸 | B.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
C.苏联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 D.政权易手,调整对外政策 |
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的是
A.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
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
D.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 |
苏联笑话:戈尔巴乔夫颁布限酒令后,想要买到酒只能在指定销售处排长队来买。一个莫斯科人排队排得不耐烦了,就嚷道:“我要到克里姆林宫把戈尔巴乔夫干掉。”然后转身离去。一会儿他又回来了,旁边人问他:“已经干掉了吗?”他说:“干什么干啊!那里的队比这里还长。”该则笑话说明了( )
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很不成功,引起人民不满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使社会动荡,社会矛盾激化 ③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叶利钦掌握国家大权 ④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深远影响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处于严重的经济、社会、精神道德和政治危机之中……18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被社会上很多人视为期盼已久的事情。”这里提到的“3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 )
A.彻底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
B.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
C.改革的重点放在了轻工业方面 |
D.在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前苏联《真理报》总编辑阿法纳西耶夫在谈到苏联改革时说:“谁也没有纲领”。先提的是“加速”,后提的是“改革”,然而改革什么,往哪儿改革,没有人知道。他认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A.缺乏明确的目标 | B.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 |
C.任务繁重而艰难 | D.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
下列有关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描述,正确的是
A.他是苏联共产党第一任中央总书记 |
B.他领导了苏联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 |
C.赫鲁晓夫改革的重心主要在农业领域 |
D.赫鲁晓夫改革后来转向政治领域 |
以下关于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是在新经济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的情况下进行的 |
B.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 |
C.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心放在工业 |
D.戈尔巴乔夫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和东欧国家先后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是( )
A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影响
C 稳定苏联、东欧政局动荡的需要 D 主要受亚洲社会主义中国的影响
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政治眼光来看,应当肯定赫鲁晓夫改革,依据是
A.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
B.大刀阔斧地进行农业领域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
C.开创性地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
D.推行新经济体制冲击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
1970年,苏联工业利润总额从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560亿卢布,国民收入年均增长也随之提高。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企业取得独立自主地位 | B.“加速发展战略”的实施 |
C.“新经济体制”广泛推行 | D.斯大林体制最终被废弃 |
同戈尔巴乔夫改革相比,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重点始终放在重工业方面 | B.都未能成功改变原有体制 |
C.未提出明确的战略方针 | D.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