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献记载:“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因此,西汉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设置官员,强化私营产业的管理,规范市场 |
B.盐铁官营,政府直接控制关键手工业的生产 |
C.颁布法令,禁止人民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 |
D.征收重税,从私营工商业活动中掠夺利润 |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汉代皇帝曾亲耕籍田以供宗庙粢盛(指盛于祭器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则亲自蚕织以奉祭服,这体现了统治者( )
A.对男耕女织的重视 | B.倡导重农抑商 |
C.爱民如子 | D.以祭祀祖先为朝政的重心 |
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人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
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
下列关于我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以小农为经营主体 | B.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 |
C.基本做到自给自足 | D.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 |
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B,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C,强调重视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D,其基点是努力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政治基础
清朝初年曾命令“无许片帆人海”;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其共同影响是( )
A.妨碍海外市场开拓 | 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
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
清朝长期实行禁海政策,其原因在于统治者认为( )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中少一耕嫁之人” |
C.“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D.“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
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有合理一面 |
B.把农业和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
C.这—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起消极作用 |
D.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 |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古代官办手工作坊 |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
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 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洋》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
B.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自给自足的特点 |
C.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
西方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平等、法治的社会传统,而古老的中国则衍生出对权力的膜拜和等级尊卑鲜明的社会秩序。导致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方式上的动与静的差别 |
B.经营方式上开放与封闭的差别 |
C.经济形态上商品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差别 |
D.文化观念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