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推行两税法,它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的实际作用是
A.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
B.缓解了因均田制破坏造成的财政困难 |
C.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
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开始出现 | B.唐朝政府严格管理经商人员和市场 |
C.明朝时期,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 D.清朝前期,完全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办法实行的意义有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 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 ④对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康熙七年(1668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广东巡抚王任上疏请求复界,清廷以“海氛未靖”为由拒之,但默许“以海边为界……听民出田界外”。对此现象理解最全面的是
A.康熙年间曾一度松弛闭关政策 |
B.清廷已意识到闭关政策的危害性 |
C.清廷内部存在开放和锁国之争 |
D.小农经济的特点无须要对外开放 |
明清时期政府实行的下列措施中,违背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
①鼓励垦荒 ②推广农作物 ③实行“海禁” ④对商业征收重税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内市仅限宫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 B.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 |
C.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 | D.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 |
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扮演了天使和魔鬼的双重角色。下列是不同时期的民族主义口号,在历史上以进步意义为主的是( )
A.“不用官兵,不用国努,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
B.“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C.“去征服剥削掠夺乃至消灭劣等民族,乃是我无可推卸的职责与特权” |
D.“我们要恢复罗马帝国的光荣,地中海是我们的海” |
1564年,浙江巡抚谭纶上疏称:“闽人滨海而居者,不知其凡几也,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海上之国方千里者,不知其凡几也,无中国续棉丝帛之物,则不可以为国。禁之愈严,则其值愈厚,而趋之者愈众。”可见当时
A.福建民众唯利是图 | 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
C.海禁政策遭到质疑 | D.东南沿海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北史·苏绰传》:“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事加罚,罪一劝百。”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
A.当时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 |
B.地方官员负有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任务 |
C.国家制定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政策 |
D.重农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
明清之际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中国未能乘着新航路开辟的东风与世界正常接轨,而是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附庸。学界认为阻碍中国“正常接轨”的内因很多,其中主要的是( )
A.资本主义萌芽不如西欧国家发展迅速 |
B.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C.开口通商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 |
D.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
汉初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汉代的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
A.百姓继承了经商的传统 | B.商业活动的积极作用巨大 |
C.商品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 | D.商业活动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