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
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 |
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
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和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这一隆重仪式说明了( )
A.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 | B.铁犁牛耕始于东汉 |
C.立春乃统治者祭祖之日 | D.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 |
《齐民要术·序》中说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段话表明作者( )
A.提倡商品经济 | B.要求贤者舍本逐末 |
C.认为工商并重 | D.强调重农抑商 |
1816年,英王乔治三世派遣阿美士德出访中国,却与中国发生“礼仪之争”,清朝要求依照天朝定制,行三跪九扣头之礼,英使认为有伤尊严,坚持仅行免冠俯首,双方坚持不下,最后英使遭逐出,不顾而去。此一礼节之争直接反映了( )
A.帝国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对抗 |
B.海权思想与传统陆权观念的对立 |
C.工业资本主义与农业文化的矛盾 |
D.主权国家观与天朝大国观的冲突 |
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而中国则“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
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弈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抑商的必要性 | B.小农经济的脆弱 |
C.海禁政策的恶果 | D.明朝社会矛盾的激化 |
下列言论体现了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是( )
A.若不准开工厂,则工作之人无以资生 |
B.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
C.缙绅家之女(婚姻)唯才是计,不问非类 |
D.人为铜钱,游遍世间 |
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A.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 | 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 |
C.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 D.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
下列汉初统治者实施的政策中不属于意在吸取秦亡教训的是
A.重农抑商 | B.休养生息 |
C.分封诸侯 | D.轻徭薄赋 |
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一文中认为:“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此认识的形成是基于:①自然经济的基本特性 ②巩固专制王权需要 ③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④传统的“农商皆本”思想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重农抑商”、“禁海”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有( )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④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外敌入侵和人民的反抗
A.①②③④ | B.①②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乾隆年间某《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竹枝词》描写的情景可能出现在
A.天津 | B.上海 | C.北京 | D.广州 |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 | 经济地位优越 | B. | 政治地位低下 |
C. | 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 D. | 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 |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 B. | 增加赋税收入 |
C. |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 D. | 保护小农经济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