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从材料中可看出,司马迁认为( )
A.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
B.秦汉行重农抑商政策 |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轻视商业 |
D.农工商皆本,经济民生 |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认为古代政府的抑商政策,“名为抑商,实为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下列最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秦国禁止弃农经商 | B.西汉盐铁官营政策 |
C.唐朝限制商人科举 | D.明清御用官窑瓷器 |
18世纪,乾隆帝在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说明:
①乾隆帝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②中国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③英国经济比中国经济落后
④清朝统治者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内市仅限宫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 B.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 |
C.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 | D.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 |
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也认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下列政策和措施与上述言论所反映的指导思想的相冲突的是( )
A.商人出不得乘车马,入不得住豪宅 |
B.商人及其子嗣不得入仕为官 |
C.盐铁官营 |
D.工商立国 |
桑弘羊说:“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此皆……盐铁之福也。”这段话表明,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直接目的是( )
A.增加财政收入 | B.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
C.管理经济运行 | D.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
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沿海沿江城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移民潮”。中国人口出现了由农村向城市、由内地向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迁徙的趋势。沿海与沿江城市呈现人口上升趋势,而内地传统城市则呈现人口下降的趋势。这主要反映了
A.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
B.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
C.中国经济的外向型特征逐步体现 |
D.自然经济日趋解体 |
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
C.中国的银矿产资源丰富 | D.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
明朝 “初,盛泽纺绸,乃是农家副业,无所谓工场。(明朝中期)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地该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这说明明朝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
B.资本主义萌芽普遍深入农村 |
C.城市经济功能开始增强 |
D.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重要补充 |
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
阅读“制度的拉动和滞后效应对小农经济结构影响示意图”。据此判断,晚清时期对经济结构的演进客观上产生拉动效应的国家制度或政策是( )
A.商业专卖 | B.闭关锁国 |
C.开埠通商 | D.实业救国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