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东汉画像砖反映了集市场景,集市外围四面建门墙, 十字形的市道划分出4大交易区,各区内有长廊式建筑(称为列肆)。对此,下列分析或推测符合史实的有( )
①当时对商业管理相当严格
②远方富商衣丝乘车来此交易
③集市与住宅区严格分离
④城郊的集市设有“草市尉”管理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侯家驹先生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
A.闭关锁国 | B.朝贡贸易 |
C.市坊制度 | D.官营专卖 |
历史学家吕思勉曾说:“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其“衰机”指的是( )
A.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断了与世界的交流 |
B.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了单一的经济结构 |
C.高度重视农耕经济,丧失了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先机 |
D.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
明代张居正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表明张居正的经济观点是( )
A.重商抑农 | B.重农抑商 |
C.农商并重 | D.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
据资料统计,新航路开辟后,从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直接原因是(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
B.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 |
C.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明清小说《拍案惊奇》中描写了一位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 )
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 B.制约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
C.扩大了手工业品的市场 | D.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
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
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 |
C.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
D.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 |
明万历年间,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疏中指出:“往者商舶之开,正以安反侧杜乱萌也。乃今一禁,彼强悍之徒,俯仰无赖,势必私通,继以追捕,急则聚党遁海,据险流突。”这说明( )
A.明政府内存在禁海与开海之争 |
B.明政府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
C.地方官员要求严格限制海外通商 |
D.明政府坚定奉行“海禁”政策 |
海外为数众多的华侨华人的形成和发展,是具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下列与华侨相关的史实中正确的是
①唐宋时期由于海外贸易的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推动了华侨的形成与发展
②明清时期海禁对华侨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③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在政治上保护华侨、经济上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
④华侨支援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关于清朝闭关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其阻碍了中国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
B.其目的在于维护国内商品市场 |
C.是对外商加以种种限制的政策 |
D.其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
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
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 |
明清时期,李贽主张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王夫之鲜明地提出了“人无不自谋其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的命题,戴震亦认为“凡事之经纪于官府,恒不若各自经纪之责”。三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是
A.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工商皆本” |
B.反对闭关锁国政策,主张对外开放 |
C.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 |
D.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抑制人性 |
《春秋·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是:“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人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曰商。”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 )
A.社会地位 | B.职业分工 |
C.道德品质 | D.知识水平 |
我国古代“重农”政策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商”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农”之必须重,而实难得其重。农、商在官僚体系过分介入的情况下,长期处于病态的生存状态。这—观点认为( )
A.集权制度下商品经济难有发展 |
B.重农政策与集权统治密不可分 |
C.抑商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 |
D.政局稳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