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朝闭关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其阻碍了中国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
B.其目的在于维护国内商品市场 |
C.是对外商加以种种限制的政策 |
D.其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
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
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 |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 )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延续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
③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 )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
B.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属于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
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据婺源《三田李氏宗谱·环田明处士松峰李公行状》(万历刊本)记载:徽州人认为业儒入仕固然可以“拾朱紫以显父母”,光耀门庭,而经商创业以养父母、“垂袷后昆”,亦能“大振其家声”。材料主要说明( )
A.徽州人认为儒、贾在追求目标上是相通的 |
B.重农抑商 |
C.明朝万历年间商帮开始形成 |
D.徽州人知道从商能获取巨额的财富 |
明清时期,李贽主张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王夫之鲜明地提出了“人无不自谋其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的命题,戴震亦认为“凡事之经纪于官府,恒不若各自经纪之责”。三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是
A.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工商皆本” |
B.反对闭关锁国政策,主张对外开放 |
C.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 |
D.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抑制人性 |
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 B.自然灾害的影响 |
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 D.小农经济的脆弱 |
中国古代大多数封建王朝执行并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 B.保证赋税的征收和力役的征派 |
C.确保社会稳定有序 | 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
下列选项是某班同学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
B.东汉杜诗发明灌溉工具水排 |
C.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技术 |
D.商鞅变法明确规定重农抑商政策 |
《春秋·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是:“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人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曰商。”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 )
A.社会地位 | B.职业分工 |
C.道德品质 | D.知识水平 |
我国古代“重农”政策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商”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农”之必须重,而实难得其重。农、商在官僚体系过分介入的情况下,长期处于病态的生存状态。这—观点认为( )
A.集权制度下商品经济难有发展 |
B.重农政策与集权统治密不可分 |
C.抑商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 |
D.政局稳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 |
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A.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
B.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
C.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
D.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
“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代价。”下列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历史现象是:
①明清闭关政策 ②义和团运动 ③世界市场形成 ④斯大林模式
A.①②③ | B.①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