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从事“明清之际白银流入中国”问题研究的美国学者艾维斯认为,1560到1600年日本白银的年输出平均在 33750 -- 48750公斤之间,大多数最后还是到了中国。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经过菲律宾流入中国的南美洲白银则达到57500一86250公斤。这( )
A.反映出明清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
B.表明明清统治者未执行“海禁”政策 |
C.说明“重本抑末”政策有夸大嫌疑 |
D.证明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
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
A.市镇经济的发展 | B.小农经济的影响 |
C.晚清经济的衰败 | D.坊市制度被打破 |
明清时期,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该材料表明
A.明清时期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
B.明清时期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
C.明清时期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 |
D.明清时期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英国之所以能率先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因为它在印度拥有强大的基地并控制着诸海洋。英国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这一障碍主要指(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B.闭关锁国政策 |
C.虎门销烟 | D.清政府“天朝上国”的心态 |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法律答问》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人的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论当及赏(偿)稼”。这说明( )
A.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 |
B.当时的法律已经健全完备 |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 |
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 |
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出的信息最恰当的是( )
①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③男女分工明确 ④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
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
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
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
史书记载:“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营生的事实。”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 B.小农经济已完全破产 |
C.商品经济陷入困境 | D.纺织品产量高、品种多 |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
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不包括( )
A.商业的不稳定性 | B.商人流动性大,不易管理 |
C.鼓励海外贸易 | D.强调耕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这反映清代长期推行的政策是( )
A.维护统一 | B.重农抑商 |
C.思想专制 | D.闭关锁国 |
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
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