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宋应星《天工开物》序言
材料二  余谓正德(明皇帝)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以六、七分去农。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
材料三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雍正)实录》
回答:
概括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反映的统治者的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
《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注:作者张籍(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野老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要求史论结合,论据用自己语言阐述,亦可摘抄原文;不同论点,论据可重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日租,二日调,三日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
——《旧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今制度弛紊疆理隳坏,恣人相吞,无复畔(田界)限。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兼并之徒,居然受利,官取其一,私取其十,穑人(种由人)安得足食?公廪安得广储?
——《陆宣公奏议》
材料三富我多丁者,以宦、学、释、老得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炎疾其弊,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
——《新唐书》
材料四(唐德宗)问:“百姓乐乎?”对日:“不乐!”上日:“今岁颇稔(丰收),何为不乐?”对曰:“诏令不信。前云两税之外悉无他徭,今非税而殊求者殆过于税……破产不能支,愁苦如此,何乐之有?每有诏书优恤,徒空文耳!”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唐初的赋税制度有何特点?(3分)   
(2)材料二、三反映出唐中期的什么突出问题?“炎疾其弊”所指为何?两税法的合理性何在?(5分)
(3)材料四反映出农民在实行两税法以后有什么不满?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商君书》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是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书》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政策是什么?你认为当时实施这一政策是否合理?为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商业与农业关系的?汉代在对待商业问题上采取了哪些政策?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持此种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是否有道理?
(4)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有以下几种观点:有利或者有弊;利弊参半;不同时期各有利弊。上述观点你支持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什么是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表现、实质及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 两汉丝绸之路图

图2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图3 郑和下西洋路线
材料二:汉代外交以“博望”“定远”作为成功的主要标志。唐代国威强盛,却没有大规模的远行出使记录。当时的外交,有所谓“万国朝未央(宫)”“万国拜含元(殿)”的形势。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布国威于四方”。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各自的发展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谈谈中国古代发展对外关系的动机与西方有何不同?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1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摘自《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2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摘自《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3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摘自《海防纂要》卷七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比较两朝海外贸易的目的有何区别。
(3)对上述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评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澳门矣。”(引自梁廷楠的《粤海关志》)故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
材料2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夷商每年五月到十月,才可到广州贸易,过期就要回国或回澳门。……夷商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夷商不准到街上购买东西,不准探听物价,不准买中国书籍。”
(引自柏杨的《中国人史纲》)
材料3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派使团来中国,要求建立“充分地外交关系”。英使所提要求,遭到了拒绝。乾隆帝在给英王的训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引自梁廷楠的《粤海关志》)
回答:(1)阅读材料1、2,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什么样的政策?
(2)根据材料1、3,说明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影响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圃困仓.直虽轻而众以为富;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寒而计日收赢;有庐舍器用之资,价虽高而终岁无利。如此之比,其流实繁。
——《陆宣公奏议》
(1)材料所述为我国古代哪一朝代的什么赋税制度?(2分)
(2)该朝早期的赋税制度是什么?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是如何评价该赋税制度的?(2分)
(4)请再列举我国该朝代之后至近代以前的赋税制度一例,并简述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变化原因。(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的赋税是以井田为单位征收的。在井田制下,每户土地都是百亩,所以每井所出的赋税和劳役都是一样的。
材料二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帮助齐桓公实行“相地而衰征”的赋税政策……。就是根据土地的不同而分等级征赋。
材料三 公元前548年,楚国令尹(最高行政长官)子木在整顿楚国军赋时,推行“量入修赋”原则。具体做法是:登记全国土泽田地的具体情况,度量山林水泽的出产,分清丘陵高地,注明盐碱地、计算水淹地,测量了解肥沃土地上的井田等等,实际上就是根据不同土地具体情况及其产品种类和数量来划分征赋的标准。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阅后回答:
(1)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说明管仲的赋税政策与西周相比有何变化?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2)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二,引文中赋税政策存在着怎样的一致性?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清雍正帝)“朕现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摘自《世宗世录》第57页
材料2 “夫商为中国四民主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遗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益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此其理为从前四海之内之所未知,六经之内之所未讲。”   ——摘自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回答:
(1)材料1体现了雍正帝怎样的经济主张?其理由有哪些?
(2)材料2体现了薛福成的什么主张?其中“商”的含义是什么?有何理由?
(3)比较这两种经济主张的异同,结合时代特征对上述主张作简要评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初,汉高祖“命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文帝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到清朝时,雍正帝继续主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末也。”汉、清两朝统治者做出上述结论的本质目的是什么?结合汉、清两个时期推行这种政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并作简要的评述。
(3)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来源:2008年河池市二高高考模拟试卷五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多次。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了天竺。
——摘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波斯商人……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洋一带的土特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销售……651年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的尊重。
——摘自《中学历史教材全解》
材料三:l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特固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乃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使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l3
材料四:李鸿章指责清朝的一些官僚说:“中国十大夫沉浸于章白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材料三反映的清政府外交政策是什么?结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分析这种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3)材料四反映的李鸿章对外主张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主张的实践结果?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来源:2008年河池市二高高考模拟试卷五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力(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本身的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府的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政要务农》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在当时的实践情况及影响如何?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贞观时期“务本”的具体表现,并指出我国封建社会“民本”和“农本”两者间的关系。

来源:河南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