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的某些内容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有( )。
①强化金融监管力度,防止金融风险
②重视农业,强本固基
③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稳定社会秩序
④健全法律法规,保证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⑤计划和市场只是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③④⑤ |
C.①②③⑤ | D.①②③④ |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不能自动消除经济危机,主张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其理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下列有关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凯恩斯主义的实践者
②二战后各国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新阶段
③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影响,凯恩斯主义在美国失灵
④克林顿上台后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抛弃凯恩斯主义
A.①④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新政’的执行让政府获得迅速发展,这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分水岭。”材料中的“分水岭”意指美国( )
A.从民主政体走向集权政体 |
B.从经济危机走向经济繁荣 |
C.从自由主义走向国家干预 |
D.从电气时代走向信息时代 |
“政府支出和人们对国家机构的健全重新有了信心,推动了缓慢的和部分的复原。到了1939年,国民收入比萧条深重时期增加了一倍,但仍然少于1929年6月。来自商业社会本身的抵制,在没能获得全面复原方面,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
B.严重阻碍美国的社会再生产 |
C.无法彻底帮助美国恢复经济 |
D.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自我调节 |
对凯恩斯主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着消费不足的弊端 |
B.成为二战后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
C.它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D.它能够消除经济危机 |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是( )
A.自由放任主义 | B.资本主义市场自身调节 |
C.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 | D.垄断资本义 |
罗斯福总统去世后,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说:罗斯福“以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渡过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根据史实判断中共报刊评论的“安定了国民生活”的措施是以下哪一项( )
A.整顿银行金融系统 | B.缩减农村耕地面积 |
C.推行企业信用评级 | D.大举建设公共工程 |
郑林庄在《美国往那(哪)里去》(1934年1月)中提到:美国的病根在于,高筑关税壁垒,“就等于把自己的绳索勒得愈紧”。但罗氏“舍本而求末”,对国际协调无根本诚意,“而国内枝末小节则不惜下九牛二虎之力”,“左冲右突,到处碰壁,真是‘张天师捉鬼,反着了鬼迷’”。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大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供需矛盾尖锐 |
B.罗斯福新政措施侧重点存在偏差 |
C.只有国际合作才能缓解经济危机的破坏 |
D.罗斯福新政导致各国爆发贸易战 |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其最有力的依据是
A.颁布《紧急银行法》 |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
C.“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 | D.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A.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 |
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
C.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
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统(1933.3—1945.4)。下列关于罗斯福事迹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与英、苏领导人发表《波茨坦公告》 |
B.领导美国摆脱了1929年经济大危机 |
C.通报珍珠港事件情况并对日宣战 |
D.新政初期下令所有银行停业整顿 |
阿瑟·小施莱辛格在《罗斯福时代》中指出:“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材料内涵的实质是
A.调节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利益 |
B.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 |
C.实行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 |
D.推行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 |
1938年,罗斯福在谈到“新政”时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指国家干预经济 |
B.“严重缺点”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自由放任政策 |
C.国家成为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订者和执行者 |
D.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
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