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苏联解体
高中历史

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

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2.

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4.

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间剪纸

材料二 1864年有人记载上海港附近松江、太仓手工纺织业的情况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绫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摘自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1872~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表  

年代
商办
外国人办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资本所
占比重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资本所
占比重
1872~1894年
53
4687
9.6%
103
28000
57.3%
1895~1913年
463
90801
41%
136
103153
46%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分)
(2)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动。根据材料二、三加以说明。(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给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茶叶在19 世纪30 年代每年出口5 000 万磅,1814 年增至7 000 万磅,1851 年达9 900 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 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请回答:
(1)农民为什么放弃生产粮食转而种植茶桑?
(2)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增加了4倍多。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外国人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
请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民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

A.洋布、洋棉美观耐用,价格便宜
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各地自由经商
C.中国手工业纺织无法与外国的机器纺织抗衡
D.中国关税低有利于外国商品倾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18世纪中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华文明的手段比较单一
B.“文明的撞击”是指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
C.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和扩张是近代中华文明压力的来源
D.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给中国既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87年,广州市场上每包印度棉纱价格约为57两白银,而每包中国本土手工纺纱价格则高达87两白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货涌入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 B.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于明代中叶完成地理大发现,开通了中欧直接贸易海路,中国制成品出口和贸易顺差迅猛增长,从英吉利海峡到东非沿岸,从美国切萨皮克海湾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出土文物和海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纺织品都在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中国古代手工业曾经有过的辉煌。由于……中国手工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方才逐渐削弱以至消失。
——《中国制造业的“金牌”成色不足》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的制造业产值在世界上的比重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中国各年进口、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进口
出口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及建筑用品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合计






手工
制品
机器
制品
合计
1893
0.6
7.8
13.0
78.6
100
15.6
--
81.8
2.6
100
1910
1.5
16.1
17.0
65.4
100
39.1
0.7
41.4
18.8
100
1920
3.2
25.3
16.9
54.6
100
36.4
3.7
39.4
20.5
100
1930
3.7
23.2
17.3
55.8
100
45.1
4.6
30.6
19.7
100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1998年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到88.8%,出口额达1615.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5.7倍,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6.2%,连续4年超过纺织品,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7.6%。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增长13.9%;机械及设备出口增长17.5%。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增长13.1%。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图示中代表中国和英国的分别是那一条?代表中国和英国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93-1910年间中国进口的生产资料比重和出口的机器制品比重都有一定的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领域的怎样情况?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发生了哪些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的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他们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对该建议认识正确的是

A.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
B.促成了中国近代铁路的修建
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D.符合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目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前后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茶农数估算表(     )

近代中国茶叶产销增长原因(    )
①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③口岸增开、关税降低,促使中外贸易激增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社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

A.小农经济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欧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力都涌到了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生产中的中坚分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涌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

期间
迁出入
农村(县)
市、镇
农村迁入市镇人口
万人
%
万人
%
万人
%
1982-1987
迁出
2076.02
67.99
977.24
32.00
1545.19
74.143
迁入
721.50
23.63
2331.69
76.37
1982-1987
迁出
2310.11
62.48
1279.00
37.50
1671.82
78.48
迁入
590.47
17.30
2822.79
82.70
1990-1995
迁出
1985.55
59.75
1337.43
40.25
1194.71
60.17
迁入
948.55
28.56
2374.02
71.44
1995-2000
迁出
7316.24
58.70
5148.17
41.30
55065.50
68.96
迁入
1710.94
11.85
12728.14
88.15

 
材料三: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如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居城市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原因上分析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的迁移有何本质的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说明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清政府于1897年责成洋务派官僚盛宣怀“选择殷商,设立总董,招集股本,合力兴办,以收利权” 而创办中国通商银行,资本定额500万两,先收一半,最大的股东是招商局和电报局,其余多为官僚及买办。总董等9人,由盛宣怀指派。该行在香港、广州、天津、镇江、北京、汉口、九江、汕头等地设立了分行,用人办事以汇丰银行为准,在总行和重要口岸的分行都用洋人为大班,规章制度也仿照汇丰银行。
该行在创办之初就获得了钞票发行权,发行银两和银圆两种钞票,为中国最早的银行券。发钞、存款成为该行主要的资金来源。
从1905到1911年,该行从发钞得到利润80万两以上。
1916年盛宣怀死后,行务由董事傅筱庵控制,他积极投靠北洋政府,大量购买公债,并用资金支援孙传芳的军队。
1934年存款增到3100万元,比1929 年增加了4倍多。发钞额达2900万元。放款也显著增加,达到3000万元,比1929年增加了2倍多。
1935年因币制改革,该行结束发行业务。
1937年,国民党政府迫使该行接受增拨官股3475万元,原有商股折合成525万元,合成4000万元。该行改组后,实权仍掌握在杜月笙手中,他大量购买公债,从事投机。
抗战胜利后,该行上海总行恢复整顿,因受中央银行委托代兑伪中储券,存款一度回升,1945年底达198,000 万元,比上年增长4倍。
至解放前夕,除一些房产外,只剩下一个空架子。
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该行的官股部分作为公股,将该行改造为公私合营银行。1952年12月,同上海其他59家私营银行、钱庄、信托公司一起组成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
——摘编自《中国第一家银行》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之初的特点。
(2)根据材料,谈谈影响中国通商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由开放到闭关,由被迫开放到主动开放的过程。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下列四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A.《史记?食货志》 B.《齐民要术》
C.《梦溪笔谈》 D.《农政全书》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丝茶大量出口,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开放 B.中国商品经济发达
C.中国丝茶质优价低 D.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新中国成立初,执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这一方针的内容是

A.不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不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D.同各国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苏联解体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