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苏联解体
高中历史

1841年,广州三元里民众在抗击英军侵略的檄文中写道:“汝(英国人)虽有大呢羽毛,非我湖丝,焉能织就?虽有花边、鬼头,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对此分析有误的是(    )

A.体现了三元里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怀
B.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
C.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夸大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明太祖实录》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
——《清世祖实录》
【材料二】  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不能出口。”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时间
茶叶
生丝
1840年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6年
7010
13220
1854年
14122
62896
1871年
1022159
126000

《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
——整理自《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三】 “近年来,全球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竞争,面对这一系列变化,我们不主动对接,就面临再次入世的可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试验……这是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的战略举措。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推进中国的新一轮开放,提升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和质量,这成为上海自贸区试验的重要使命。
——《人民日报》:上海自贸区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该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1840年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动?结合所学分析指出造成这些变动的主要原因。
(3)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是如何逐步走向开放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成立上海自贸区以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导致“英国输华货物统计示意图”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的竞争 B.一战的冲击
C.自然经济的抵制 D.通商口岸较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为便于经济掠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兴办了一些企业,这类企业当时主要有印刷、船坞、船泊修理等。这带来的新变化是(    )

A.便利列强经济侵略 B.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
C.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D.激化了中外之间的民族矛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

A.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C.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外贸易与一国的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对外贸易能够刺激、带动一国经济的增长。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材料二 据资料统计:在明朝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1894年
 
数量(万担)
比例(%)
数量(万担)
比例(%)
内销
165.29
76.78
171.48
44.32
外销
50
23.22
215.44
55.68
产量
215.29
100
386.92
100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阻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过一个世纪后,这些阻力已经大幅度消退了……人为的阻碍则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一一尽管世纪末有些国家回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但总体来说两方面因素的阻碍在逐步消退。  
——摘自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社会是如何突破这两种阻碍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三大航线: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
——《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1843年至1895年(清政府)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出口贸易分别增长8倍和3倍以上。但是,这一时期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是不平衡的,进口的增长超过出口,使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严重入超。
——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10分)
(2)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与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10分)
(3)据材料三,概括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贸易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经济因素。(8分)
(4)据材料四指出,1979年以来中国进出口总额变化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对外贸易的认识。(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针对鸦片走私激增,洋钱大量输入,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形成“银荒”危机的问题,林则徐主张应该流通本国货币,不能让洋钱长期在我国市场和官民中流通。这种主张在当时(     )
①适应了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②具有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的积极作用
③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④是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出现了一种杌齁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农民“徙居都市”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日益解体
B.城市生活条件优越
C.受到西方思想影响
D.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近代中国棉花及棉纺织品产销状况(单位:万担),表中棉花及棉纺织品销售的变化,反映出的中国经济的特点包括

①棉花商品化程度很高       ②政府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③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④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料记述,徐德琼(1822-1873年),名瑞珩,号荣村,广东香山人。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商人。1851年,他以……参加在伦敦举行的第一届世博会,引起轰动,一举摘得维多利亚女王颁发的金、银奖牌各一枚。结合时代背景,徐德琼参加世博会最有可能带去的是(    )
A.彩陶         B.丝织品       C.手工棉布       D玻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2年1月18日《申报》有这样一篇报道: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该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是

A.外国商品物美价廉 B.洋务运动初见成效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2分)
材料三:19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国家相比,国家能力此消彼长,深入影响着世界格局。

(3)依据材料三,简要说明近代中国经济状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材料四 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代
1950
1960
1970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注:+为顺差,一为逆差。                       
一一《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美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五: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5)概括材料五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写道:“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材料二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材料三 近二三十年来,多数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对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新概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一回答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4分)
(3)根据材料二回答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6分)
(4)根据材料三的观点,你会对近代前期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至少列举两例)并任选一个重要事件进行评价。(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苏联解体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