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
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空白处最有可能是
行业 |
矿冶业 |
机器业 |
|
食品工业 |
数量(家) |
72 |
3 |
193 |
100 |
A.造纸业 B.酿酒业
C.交通运输业 D.纺织业
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同我国自然经济之间的关系最恰当的是
A.互相依赖 | B.不同程度瓦解自然经济 |
C.继承发展 | D.既互相依赖又互相瓦解 |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导致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A.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
B.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能力 |
C.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
D.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 |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
1872年,“机械螺丝(厂)”创于简村堡陈启沅(源),名曰“丝偈”,“以其用机器也……以其交洋人也”。材料中的缫丝厂最可能坐落于
A.北京附近 B.广州附近 C.西安附近 D.成都附近
在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情形有可能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是
①福建某茶农向英国出口茶叶,订单数量急剧增加
②上海某地主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创办了纺织工厂
③外国在华创办的工厂不断增多,并逐渐合法化
④清政府允许民间私人创办近代企业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年代 |
城镇人口(万人) |
农村人口(万人) |
1620 |
300 |
1700 |
1850 |
720 |
2880 |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19世纪70年代,人们看到在一座城市中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同时并存。这座城市应该是
A.重庆 | B.苏州 | C.上海 | D.沙市 |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第一世界”已完成工业化 | B.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
C.“第二世界”已建立合作社 | D.合理的工业布局已经形成 |
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描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②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③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④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为中国的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不包括
A.最先进的技术传入 | B.商品市场的扩大 |
C.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 D.一定数量货币财富的积累 |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和船坞。以你的理解,这些最初的工厂大多从事
A.纺织服装业 | B.农产品加工业 |
C.冶金采矿业 | D.机器制造业 |
1876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参观该年世博会机器院时,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竟无一物于此”,造成中国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A.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突出 |
B.中国政府关于世博会信息不通 |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刚刚起步 |
D.中国腐朽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