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仁教授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每30年就有一个文化周期:1859—1889—1919—1949—1979—2009,每一阶段都有文化的具体特征。其中对1889—1919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从学制度到学思想,国人的思想解放不断加深 |
B.“中体西用”的主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
C.马克思主义从传入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 |
D.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想“犬牙交错”,异常复杂 |
“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
B.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 |
C.中国纺丝业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瓦解 |
D.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弱,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 |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商品是
A.洋纱和洋布 | B.咖啡和可可 |
C.产于印度的茶叶 | D.产于泰国的香米 |
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变化。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大体上依次经过( )
A.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思想领域 | B.经济领域 思想领域 政治领域 |
C.思想领域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 D.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思想领域 |
彭泽益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记载: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对材料所述现象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A.洋布完全占领中国的棉布市场 | B.西方的商品输出瓦解着自然经济 |
C.洋布质优价廉有利于获取利益 | D.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 |
《海国图志》记载:“故自昔惟意大利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在这里魏源主要强调
A.发展工业 | B.重视商业 |
C.发展军事 | D.传播宗教 |
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材料反映了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很高 |
C.社会各界支持股份公司发展 |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经营方式 |
下表为1865-191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统计表。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年代 |
进口 |
出口 |
平衡 |
1865年 |
55,715,458两 |
54,103,274两 |
–1,614,184两 |
1875年 |
67,813,247两 |
68,912,929两 |
+1,109,682两 |
1885年 |
88,200,018两 |
65,005,711两 |
–23,194,307两 |
1895年 |
171,686,715两 |
143,293,211两 |
–28,402,504两 |
1905年 |
447,100,082两 |
227,888,197两 |
–219,212,549两 |
1911年 |
471,503,943两 |
377,338,166两 |
–94,165,777两 |
A.1865年中国出现贸易逆差主要与欧美国家大量走私鸦片有关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逆差呈现加剧倾向
C.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列强对华侵略加剧,其压制使得中国民族工业越来越落后
“一份材料出一份货,十份材料出十份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不是一份材料出一份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份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 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 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
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来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时间 |
茶叶 |
生丝 |
鸦片战争前 |
5000(年平均值) |
5000(年平均值) |
1846年 |
7010 |
13220 |
1850年 |
8919 |
23040 |
1854年 |
14122 |
62896 |
A.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873年1月22日上海县令发出晓谕,通知各制鞋店不得在鞋上用文字标写店号,同年12 月3日两江总督李宗羲通知各纸坊铺“不准于草纸等项纸边加盖记号戳记,更不许将废书旧账改造还魂纸。”材料反映了
A.官员劝诫百姓敬惜字纸的良苦用心 |
B.工商业者具有了商标品牌意识 |
C.商品意识对传统伦理意识的挑战 |
D.工业化推动了社会风尚的变革 |
1875年-1876年,上海的英国领事报告说,“绿茶的内地捐税至少比出口关税高出将近1倍……一担茶叶从绩溪运到宁波,须纳税3.5两”,同时,“印度政府对出口对出口茶叶不征任何关税,日本政府的茶叶也不过是每但1元”。这种情况的产生说明( )
(材料来源于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1188页)
A.印度与日本比中国政府更重视茶叶 | B.中国茶叶将无力和日、印茶叶竞争 |
C.印度和日本政府鼓励倾销本国茶叶 | D.说明中国的茶叶比日、印的质量高 |
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分析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下列选项中表述最完整的是
A.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
B.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C.中国不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列强的经济侵略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 |
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 B.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 |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