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苏联解体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被迫融入全球化。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屈辱地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告结束,从此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基本上是以外部力量的注入和政治上的不平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畸形发展的殖民地贸易;资本主义列强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身符,对中国进行商品侵略。
——《长白学刊》2007年05期
材料二  国际商品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国际经济规则的发展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百度网
材料三  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
——百度网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经济被迫融入全球化的史实表现。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点?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自二战以来,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眷夏天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统治者制定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什么?
材料二: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裁:“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鸦片战争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运进来。”
——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出什么新现象?
材料三:“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清廷于1897年诏令兴农学,翻译农学书籍……次年,清政府谕令各省设立“农务局”,掌管督课农务事宜,决定在学堂中设立农学科”。
——吴申元《中国近代经济史》
(3)据材料三列举晚清政府农业政策的新变化。
材料四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对农树经济体制进行怎样的改革?它的推行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果你参加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成为经济全球化开端。
(1)面对西方开拓世界市场所带来的挑战,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 ,“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迅速增加。茶的出口由1842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埠”对中国经济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现代对外开放示意图

(3)根据上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表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白银兑换制钱数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

材料四:鸦片战争后白银兑换制钱数

年份
1840
1841
1842
1843
1844
1845
1846
1847
1848
1849
1850
银一两兑钱数
1643.8
1546.5
1572.2
1656.2
1724.1
2024.7
2208.4
2167.8
2299.8
2355
2230.3
指数:821/100
129.8
122.1
124.1
130.8
136.1
159.9
174.4
171.1
181.5
185.9
176.1

请完成:
(1)从材料一中19世纪初期中英正当贸易的数据变化中,你得出什么结论?
(2)从材料二中,你得出什么结论?结合材料一,分析主要原因。
(3)列举史实说明材料三中1840~1845年英国输华商品剧增的主要原因。
(4)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中1845~1850年的两组数据,你得出什么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活动有关?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校与哪两个运动有关?这两个运动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

古代中国的家庭纺织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形式。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在近代逐步瓦解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判断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时期出现的大致时间?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
(3)20世纪20年代后民族资本家张謇的企业衰落下去,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4)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进行鸦片贸易
B.改变对华贸易状况
C.打开中国门户并取得贸易保证
D.打破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来源: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环渤海地区被规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4)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
材料三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5)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概括材料三反映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材料四

(6)依据图13~15,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指出图15所示地区与前两地开发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最大优势。
(7)依据材料二、三和图13~15,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
材料五 天津滨海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短壮大电子通讯、石油开采、汽车制造、现代冶金等支柱产业,精心培育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引航的产业群,全力抓好金融、物流、中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了整体经济质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苏联解体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