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活动有关?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校与哪两个运动有关?这两个运动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
古代中国的家庭纺织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形式。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在近代逐步瓦解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判断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时期出现的大致时间?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
(3)20世纪20年代后民族资本家张謇的企业衰落下去,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4)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进行鸦片贸易 |
B.改变对华贸易状况 |
C.打开中国门户并取得贸易保证 |
D.打破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
环渤海地区被规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4)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
材料三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5)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概括材料三反映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材料四
(6)依据图13~15,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指出图15所示地区与前两地开发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最大优势。
(7)依据材料二、三和图13~15,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
材料五 天津滨海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短壮大电子通讯、石油开采、汽车制造、现代冶金等支柱产业,精心培育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引航的产业群,全力抓好金融、物流、中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了整体经济质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初,大量船只停靠黄浦江西侧的支流----上海浦附近,遂形成新的港口市镇上海镇。1292年设立上海县,治所为上海镇,是为上海建城的开端。随着棉花的推广种植,棉田面积超过农田,手工棉纺织业和纺织工具制造产业发展起来。明末清初,上海成为国内最主要的棉纺织品生产基地,号称“衣被天下”。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城设立江海关,“往来海舶,俱入黄埔编号,海外百货俱集”,进而形成通往北洋、南洋、长江、内河及国外五条稳定的航线。至鸦片战争前,上海港成为长江口的唯一大港,并得以挤入世界主要港口之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将上海发展的三大步依次列出,并从中总结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在近代铁路网、单一的全国性市场和中国其他商业大都会尚未出现之时,一个拥有四百万人口的城市,竟在短短一百年间,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中成长起来了……这是一种不合常规的现象。
——以上材料转引自《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造成近代上海的发展“不合常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把大量棉纺织品和其他各种工业产品运到中国来销售,甚至把中国人民根本不使用的餐具刀叉之类以及钢琴等等,也大批运进来……那些潮水一般地涌进中国的外国货物,不得不大批地积压起来。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只有一百万镑。
——郭沫若《中国近代史稿》
材料二 蚕桑方面。浙江乌程县(吴兴)南浔一带的辑里丝“至逊清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后,销售上海洋庄,转运出口,其名始显”。农民“以售丝易,而丝价昂”,刺激了蚕桑的种植,以致“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到60年代后,“外商需求既殷,收买者踊跃赴将,于是辑里丝价雀起,蚕桑之业乃因之而愈盛”。
---段本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资产阶级》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士重来,变本加厉地扩大在华经济侵略势力,人造丝织品的输入逐年增加。1919年“输入人造丝布匹仅值银十八万三千四百余两”,到1924年“已激增至一百五六十万两”。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不仅必须与人造丝织物竞争,而且要同外国毛织品及其它衣料竞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不能独立自主,海关丧失保护民族工业的职能,市场受到帝国主义控制,丝织业不得不改革生产设备和仿制新产品,以此进行抗争。从1918年至1929年的10年间,形成“绸业虽逐年发达,丝业则逐年衰落”的景况。
——-段本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资产阶级》
回答: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丝织业,看中国社会经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和特征?试分析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人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引自《南京条约》
材料二 嗣后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以限制。海路通商章程,将所带货物,早单备查,抛锚寄碇,一律给价,照定例上纳税课等事,俄国商船均照外国与中华通商总例办理。
—引自中俄《天津条约》
材料三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一引自《马关条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材料二中,沙俄的侵略要求与英国相比有何发展?
(3)材料三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与前两者相比,它更具危害性,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第二届盛会今天(2005年7月28日)在成都落幕。(如图所示)一如首届(注:首届“9+2”论坛暨洽谈会于2004年6月1日至3日在香港、澳门、广州三地举行)的情形,第二届盛会依然充满了热情和对未来的期许,惟一不同的是,举办地由珠三角核心区的粤港澳换成了千里之外的四川。
对于不太了解“9+2”的人来说,一个名称里有“珠三角”的盛会由四川这个距珠三角遥远的省份来举办,可能会有点不太习惯。其实,抛开紧密的经贸往来不谈,单从地理角度,位于长江流域的四川从2200年前就与珠江流域联在了一起。产生联系的是修建于秦朝的运河——灵渠。
意味深长的是,一年多以前,广东党政代表团为泛珠合作到广西考察时,专门到灵渠参观。有观察者敏锐地注意到,站在“灵渠”刻石两边,两广领导人欣然牵手合影。这条短短30余公里的水道,使南中国成为一个联通的水运网络,成就了秦朝的统一大业。与灵渠打通长江、珠江两大水域不同的是,泛珠合作是“9+2”的决策者们打通行政壁垒、共建南中国的宏大社会实践,是开启两大流域市场一体化的伟大工程。
——摘自 2005年7月28日《南方周末》“南中国的历史性创举”
(1)材料二中提到的“灵渠”位于何处?它的开通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广东和四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都曾充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2)请简要说明四川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排头兵”地位。
(3)用近现代以来的事实说明,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具有哪些优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货物 |
单位 |
1843年的税率(%) |
1858年的税率(%) |
棉花 |
担 |
6.54 |
5.72 |
印花布 |
匹 |
14.25 |
4.98 |
袈裟布 |
匹 |
10.68 |
4.98 |
棉纱 |
担 |
6.94 |
4.86 |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棉每百斤需洋33元,印度棉亦在30元内外,而华棉每百斤仅需12~13元,多至17~18元而止。故近年洋船回国,多购中国棉花,压载出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的什么历史现象?
(3)综合材料一、二,说明中国社会经济上的巨大变化。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