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口岸在近代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对以上材料反映的史观排列的正确的是
A.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
B.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
C.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
D.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
观察两组数据。第一组:鸦片战争之后短短的几年,据估计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增加了4倍多。第二组:1855年以前的十多年间,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始终在200万英镑左右徘徊,1853年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75便士。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中国开口通商后,英国对华贸易额逐年保持较快增长 |
B.中国开口通商后,外国的商品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不大 |
C.英国输华商品在头几年之所以猛增,可能是因为以前的贸易额很小 |
D.两组数据所能得出的结论相互矛盾,可能其中一组数据有错误 |
19世纪50年代,英国在华贸易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 | B.英国享有的经济特权小 |
C.英国的商品价格高 | D.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821年和1833年中英贸易统计表
年代 中国商品出口总额(元)英国商品入口总额(元) 鸦片走私总额(元)
1821 14757 132 1369 3213 2235780
1833 17814260 10119655 12185100
一一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2 1 840~1853年的中英贸易统计表 价值单位:万英镑
年份 1840年 1842年 1845年 1850年 1851车 1853
年输华商品总值 52.4 96.9 239.0 140.0 216.0 100.0
请回答:
(1)据材料l,你认为19世纪初期,在中英正当的贸易中,中国、英国各处于什么状况?并分析其原因。英国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了哪些办法?
(2)据材料二,1845~1845年中英贸易额变化的主要趋势如何?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一趋势?
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
A.土地国有代替私有 | 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C.民族工业开始萎缩 | D.开始了对外经济交往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不包括
A.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B.外国在中国开办企业的刺激 |
C.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诱导 | D.沿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19世纪60年代时的福建,“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其修葺之料也”。这一现象说明的问题是
A.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 | B.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的束缚 |
C.民族工业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性 | D.列强在中国开办船舶制造业 |
下表为《五口通商时期中国丝茶出口情况表》,以下各项对该表解释正确的是
年份 |
茶(磅) |
丝(包) |
1843 |
17727750 |
1787 |
1849 |
82980500 |
16298 |
1854 |
109369000 |
54233 |
1858 |
103564400 |
85970 |
①中国的丝、茶生产日益商品化 ②自然经济逐步遭到破坏
③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初,大量船只停靠黄浦江西侧的支流----上海浦附近,遂形成新的港口市镇上海镇。1292年设立上海县,治所为上海镇,是为上海建城的开端。随着棉花的推广种植,棉田面积超过农田,手工棉纺织业和纺织工具制造产业发展起来。明末清初,上海成为国内最主要的棉纺织品生产基地,号称“衣被天下”。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城设立江海关,“往来海舶,俱入黄埔编号,海外百货俱集”,进而形成通往北洋、南洋、长江、内河及国外五条稳定的航线。至鸦片战争前,上海港成为长江口的唯一大港,并得以挤入世界主要港口之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将上海发展的三大步依次列出,并从中总结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在近代铁路网、单一的全国性市场和中国其他商业大都会尚未出现之时,一个拥有四百万人口的城市,竟在短短一百年间,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中成长起来了……这是一种不合常规的现象。
——以上材料转引自《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造成近代上海的发展“不合常规”?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被迫融入全球化。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屈辱地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告结束,从此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基本上是以外部力量的注入和政治上的不平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畸形发展的殖民地贸易;资本主义列强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身符,对中国进行商品侵略。
——《长白学刊》2007年05期
材料二 国际商品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国际经济规则的发展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百度网
材料三 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
——百度网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经济被迫融入全球化的史实表现。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点?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自二战以来,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19世纪90年代在通商口岸或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
A.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C.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 D.人们的服饰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的标志是
A.外国洋行大量出现 | B.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 |
C.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衰落 | D.中国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 |
“沪地百货阗集,中外贸易,唯凭通事(及买办)一言,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得”,此材料的反映了当时哪些新现象
①上海成为通商口岸 ②出现买办阶级
③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④中外贸易状况有所改善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①②④ |
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这段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 | B.农民阶级的愚昧落后 |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