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二: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 总数/家 |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
平均每年设 厂数/家 |
平均每年新增 资本/万元 |
1869—1894- |
50多 |
500多 |
1.42 |
1.41 |
1895—1900 |
100 |
4500 |
16.7 |
750 |
190l—1911 |
300 |
5500 |
31 |
510 |
1911—1919 |
600 |
13000 |
75 |
1625 |
请回答:
(1)仔细阅读材料一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阅读材料二,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三,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和进入“黄金时期”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为什么说“黄金时期”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你认为在那个时代中国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12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片是连环画《牛郎织女》中的一幅插图。观察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耕作方式。 (2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动。产生这种变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5分)
材料三 1952~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表
类 型 |
1952年 |
1956年 |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9.1%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制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不足1%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3)材料三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
1852 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 10 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 … … 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
A.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
B.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本能抵制和排斥 |
C.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
D.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
“(鸦片战争后)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从上述材料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
①武夷北苑地区曾视种茶为“末业”
②开口通商导致了对外贸易的逆差
③对外贸易刺激了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
④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时人”所说的“吾村”应位于我国( )
A.西北地区 | B.西南地区 | C.京津地区 | D.东南沿海 |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
A.英国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
B.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海关 |
C.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 |
D.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于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狂潮。但是,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没用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主要对外贸易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毛病”。(6分)
(2)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通过哪些经济侵略活动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这一“愿望”的实现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近代前后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茶农数估算表( )
近代中国茶叶产销增长原因( )
①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③口岸增开、关税降低,促使中外贸易激增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社会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 |
下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 (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据此可以推断( )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 19世纪40--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状况
地点 |
19世纪40年代状况 |
19世纪80年代状况 |
山东 |
土纱每公斤9两白银 |
土纱每公斤价6两白银,洋纱仅3两多 |
浙江鄞县 |
家庭纺织业发达 |
“百里不闻机声” |
江西 |
茶叶每公斤400文 |
茶叶每公斤540文 |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额由四五十年代的每年一千万至三四千万海关两,迅速上升到1864年的1.05亿两,中国也很快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到中国的航线大为缩短,更多的西洋商品涌入中国。……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渐进的质变。
材料三 19世纪中后期我国创办的商办企业
年代 |
新建商办企业 |
新投资总额 |
||
数量(家) |
年平均增长数(家) |
新投资(万元) |
平均增长(万元) |
|
1872~1894年 |
53 |
2 |
470.4 |
21.4 |
1895~1900年 |
104 |
17 |
2 300 |
383.3 |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渐进的质变--求富”的措施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下列对《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数额单位:万两)所含信息的合理解读有
(注:工商1887收入包括:盐1911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420万两;1887年2054万两;1911年3617万两。)
①农业税数额变化不大但比重迅速下降,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②税收主体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③洋务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并发展,工商杂税收入上升
④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外贸易发展使关税增加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世界近代史上,以中英为代表的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成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互关联、渗透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他所需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对外贸易状况。
材料二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向清政府提出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遭到拒绝……并带来了大批科学仪器作为礼物,希望以此引起清朝的重视。但清政府却将这些先进的科技成就一概视为“奇巧淫技”,并认为“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2)结合英国的国情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背景。马嘎尔尼的遭遇映射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状?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一一赵德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上述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丝等农产品出口大量增加,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中国的茶、丝很受西方人欢迎 |
B.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中国的茶、丝生产商品化程度高 |
D.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间剪纸
材料二 1864年有人记载上海港附近松江、太仓手工纺织业的情况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绫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摘自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1872~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表
年代 |
商办 |
外国人办 |
||||
设厂数 |
资本 (千元) |
资本所 占比重 |
设厂数 |
资本 (千元) |
资本所 占比重 |
|
1872~1894年 |
53 |
4687 |
9.6% |
103 |
28000 |
57.3% |
1895~1913年 |
463 |
90801 |
41% |
136 |
103153 |
46% |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分)
(2)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动。根据材料二、三加以说明。(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给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2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