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不包括:(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B.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C.民族资本家的自身努力 | D.洋务企业的诱导 |
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洋行四处派人收购。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这种“洋财”属于( )
A.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 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C.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 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A.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 | B.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 |
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商抑制 | 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工业。其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指( )
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 B.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 |
C.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 D.中国社会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
A.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 B.开埠通商促使江浙地区民族工业发展 |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表明( )
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 |
明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盛,鸦片战争以后走向衰落。衰落的主要原因和后果是( )
A.内乱外患阻断棉布外运、农民回归土地,商品经济发展受阻 |
B.洋纱、洋布大量倾销、该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沿海地区机器纺织业转为机器丝业、农民转为种桑养蚕 |
D.该地区棉花产量急剧下降、崇拜洋货的风气盛行 |
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货物 |
单位 |
1843年税率 |
1858年税率 |
棉花 |
担 |
6. 54% |
5. 72% |
印花布 |
匹 |
14. 25% |
4. 98% |
棉纱 |
担 |
6. 94% |
4. 86% |
这一现象造成
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 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
A.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重商抑农思想开始出现 | D.资本主义市场繁荣 |
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主要原因是( )
A.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 |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
C.外国资本挤压 | D.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 |
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
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的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这说明鸦片战争后( )
年份 |
船只数 |
吨数 |
||
广州 |
上海 |
广州 |
上海 |
|
1844 1849 1863 |
306 331 867 |
44 133 3400 |
142099 142357 300500 |
8584 52547 964309 |
A.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
B.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
C.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要出现于沿海城市,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新与旧杂糅……如果只说“黄土地沉沦”,或者只说“蓝色文明”都有失偏颇。这一现象客观反映出( )
A.近代政治运动的发展 | B.民众社会生活的改善 |
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 D.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