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专家邓广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
A.知州“三岁一易” |
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
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
A.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
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省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 )
A.交唐太宗裁定 | B.交兵部出兵 |
C.交门下省审议 | D.交内阁处理 |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 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
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 B.选官需注重才学 |
C.官员失职危害民生 | D.选官应注重品行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
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
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
“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 )
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 |
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
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 |
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 |
唐朝的中央官制中具有审议职能的是( )
A.尚书省 | B.中书省 | C.行中书省 | D.门下省 |
元朝在郡县制度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关于这个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②是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③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④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③④ |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宋朝,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以上礼仪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封建官员的素质不断下降 | B.封建官员成为皇帝的奴仆 |
C.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 | D.中央集权的加强 |
“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描述的政治体制开始实行于( )
A.西汉 | B.唐朝 | C.北宋 | D.元朝 |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选官制的沿革 |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
C.察举制的弊端 |
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