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在评论唐太宗( )
A.推行民族团结的政策 | B.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
C.完善科举制 | D.制定《唐律》 |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这段话应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推恩令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皇帝不专制,文人言论自由,社会经济发达,商业繁盛,人民富足的时代。”这可能是对下列哪个时代的描述
A.秦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C.两宋时期 | D.明清时期 |
《元史》载某一机构的职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该机构应是:
A.宣政院 | B.吏部 |
C.中书省 | D.行省 |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自秦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古代中枢权力机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为分割宰相兵权而设立的机构是 ( )
A.枢密院 | B.中书省 | C.三司 | D.内阁 |
“西汉的州郡只是督(监)察单位,刺史权位不如郡守。但东汉州郡大增,刺史统割属部,位同方伯。”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两汉时期都重视监察制度 |
B.两汉时期的监察职能未能发挥 |
C.东汉时期刺史权位低于郡守 |
D.东汉刺史逐渐失去监察作用 |
2009年岁末,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得到考古确认,对曹操的评价再次成为热点。鲁迅早在《而已集》中就写道:“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下列各项中,不能为鲁迅这一说法提供佐证的是
A.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对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B.曹操实行屯田制,对经济的恢复有重大贡献 |
C.曹操对当时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有很大贡献 |
D.曹操的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西汉和东汉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相同之处有
①取得反击匈奴战争的重大胜利 ②同西域各族发展友好关系
③设管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郡县 ④解除北匈奴对西域的控制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自宋代以后,古代分裂割据的局面不复出现,元明清三朝维持了长达600余年的统一,其主要原因有
①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 ②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深化 ④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加强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这副对联描写江浙地区百姓的悠闲生活。下列有关江浙地区历史变迁,正确的表述是
A.元朝实行行省制,浙江是其中的行省之一 |
B.明清时期,我国的文化中心基本在浙江 |
C.《南京条约》签订后,宁波被辟为首批开放的通商口岸,标志浙江近代化的开始 |
D.中国近代民主政治首先诞生在江浙一带 |
观察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下列选项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归属 |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度的是(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
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他上承两汉时的察举制度,下启隋唐时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下列有关九品中正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士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并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
B.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
C.在这种选官制度下,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不可能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
D.隋文帝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方法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