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七年,唐太宗命人画图24位功臣相貌于凌烟阁……在这些人中有的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有的是太子李建成政治集团的人,还有一些人出身少数民族。如魏征年少时做过道士,后来为太子的谋士,尉迟敬德是铁匠出身,秦叔宝是小军官,程知节是农民……。以上反映唐太宗的用人观是
A.量才受职,不拘一格 | B.破格用人,自荐求官 |
C.皇帝征召,乡推里选 | D.武举殿试,创立科举 |
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 B.祈盼“朱”姓政权的长治久安 |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 |
颁布附益之法 |
B. |
设置转运使 |
C. |
推行募兵制度 |
D. |
实施行省制度 |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 | 决策权 | B. | 行政权 | C. | 军政权 | D. | 财政权 |
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
度是
A. | 军功爵制 | B. | 察举制 |
C. | 九品中正制 | D. | 科举制 |
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
A. |
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
B. |
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
C. |
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
D. |
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
“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A.西汉的刺史 B北宋的通判 C.明朝的锦衣卫D清朝的军机大臣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A.布衣为相,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 |
C.置三公,事归台阁 |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
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中书省的官员),为挫败北方游牧民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
A.交唐太宗裁定 | B.交兵部出兵 | C.交门下省封驳审议 | D.交尚书处理 |
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这两种政治体制的相同点不包括( )
A.都反映了中央各部门的关系 | B.都实行分权 |
C.都体现了集权原则 | D.都具有民主性 |
针对唐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有( )
①设中书门下分掌行政权 ②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③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 ④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王彦超及诸藩镇人,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室仰仗,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引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太祖之“意”是( )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