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下列各项中与此思想关联密切的是
A.秦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 B.汉初休养生息 |
C.唐初赋役制度改革 | D.宋朝奉行“不抑兼并”政策 |
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基本上其运作模式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那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秦汉三公制 | B.隋唐三省制 | C.宋代二府三司制 | D.明清内阁制 |
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人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
A.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
B.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
C.营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氛围 |
D.利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各级官吏,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
西汉时期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
A.实行以人丁为主的赋税标准 | B.实行赋税与行政管理一体化 |
C.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严密 | D.赋税征收简明易行 |
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中对解决王国问题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王的王位 | B.非嫡长子分割王国的部分领地 |
C.藩王不能招结宾客,参与政事 | D.列侯归郡统辖,听命于中央 |
就传统社会而言,中国社会的阶级(等级)区别,不及欧洲和日本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A.商业经济的繁荣 | B.学校教育的发达 | C.科举制度的实施 | D.民族融合的成功 |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潜在的主要矛盾之一。下列封建王朝的政治举措旨在分割相权的是
①汉初分封同姓诸侯王 ②唐代设三省六部
③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④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 ②文化生活开始出现平民化趋势
③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朝廷官僚 ④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针对这种现象,他所采取的措施是
A.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军权 |
B.各州公文须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 |
C.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 |
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司法事务 |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
唐太宗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基于这样的认识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 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
C.仁义为本,制定唐律 | D.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
《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
B.反映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
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 |
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 |
人才的选拔与官吏的任命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历史上选官和用官制度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下列选官和用官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科举制 ②察举制 ③九品中正制
A.①②③ | B.②①③ | C.①③② | D.②③① |
《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 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 )
A.推行郡县制 | B.设置刺史 | C.实行三省制 | D.实行行省制度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