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朝政,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
A.宦官专权 | B.内阁的作用 |
C.六部掌握实权 | D.军机处的设立 |
“贡院”,就是古代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的那座院子的简称,民间称之为“考棚”。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 )
A.世卿世禄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 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
C.科举制和郡县制 | 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
为中国民众所熟悉的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为刘恒,为避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 B.皇帝权力受到侵犯 |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
分析下面表格中有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察举制 |
科举制 |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
“以文取士” |
长官举荐 |
自由报考 |
“人、门兼美” |
“取士不问家世” |
A.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
B.由地方推荐到考试选拔
C.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注重知识才能
D.由世袭制到任期制
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遮盖的应是
唐末还在筹备一个类似于![]() |
A.兵部 B.枢密院 C.内阁 D.军机处
史载,北宋年间,江淮、两浙、荆湖南北路屡现百姓揭竿而起的现象,“大者近百人,小亦不下数十人,所在剽掳,官司不能禁”,而“州县上下,递相蒙蔽,不以上闻,使朝廷无由知之”。这一记载表明当时的北宋( )
A.地方政治腐败冲击中央集权 |
B.中央监察机构遭到破坏 |
C.中央政令在地方上执行不畅 |
D.地方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
B.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
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能证实这一观点的制度是( )
A.汉朝内外朝制 | B.隋朝三省六部制 |
C.唐朝科举制 | D.明朝的内阁制 |
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 )
A.有利于选拔人才 |
B.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
C.得到了不断完善 |
D.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C.龙生龙,凤生凤 |
D.举孝廉,父别居 |
下列不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的是( )
A.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 |
B.三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 |
C.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 |
D.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
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 )
A.壮大皇族力量 | B.保证列侯利益 |
C.加强中央集权 | D.笼络王侯人心 |
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
A.隋朝的科举制 | B.元朝的行省制 |
C.唐朝的三省制 | D.明朝的内阁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