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与此观念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世袭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
据《宋吏·职官制》记载:官吏的俸禄计有正俸、职钱、职田和杂役之费。正俸有钱、绫、绢、绵禄米之给。此外还有茶、酒、厨料乃至马料之给,因公出外别有出差费等等。每年官俸支出,大约有钱1696万贯(千文),金14872两,银62万两。这种情况( )
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
B.暴露科举制录取的弊端 |
C.埋下国家积贫积弱的祸根 |
D.起到了高薪养廉的作用 |
在唐朝,许多庶族出身的人通过科举考取进士来光宗耀祖,改换门庭。最早能够考取进士是在谁在位时期 ( )
A.隋炀帝 | B.唐太宗 |
C.武则天 | D.唐玄宗 |
下图为元朝《世祖皇帝平云南碑》。该碑的树立标志着
A.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 B.云南开始归属中国的版图 |
C.云南的地方割据政权统治结束 | D.行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
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 | 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吗 |
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 | 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 |
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还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
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
自汉武帝以来,汉代政坛曾出现“世为边郡守”、“世为二千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
A.中央集权的加强 |
B.君主专制的减弱 |
C.儒学地位的提高 |
D.察举制促使世家大族开始出现 |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说明了( )
A.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
C.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
《元史》记载:“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扬州。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迁于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诸郡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从上述史料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①行省的管理区域时有变化
②元朝的行省制度时行时废
③路和府是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
④行省设置和调整由中央政府决定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唐德宗时,分全国为十道,每道设一监察使,派往各地区巡视观察。监察使本是中央官,但后来常停住地方,逐渐演变成了地方长官的最高一级。这样,唐代地方行政机构逐渐由州、县二级制变成道、州、县三级制。下列机构演变历程与此最为类似的是
A.战国的郡 | B.秦朝的道 |
C.汉代的州 | D.元代的行省 |
某中学历史老师确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全国性统一政权”,你认为下列地图中能为这一课题所用的材料是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