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见图

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 五府、六部……事 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是如何在中央和地方“设职授官”的,并指出“政治权力等级世袭”是指什麽政治制度?
(2)请填写材料二中A、B、C的名称,该图表反映了唐朝的什麽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10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官制度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苏东坡《论养士》
材料二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能尽孝道,做事正直),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品性贤良,行为端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蔡尚思《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三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中国环行记》(1896年出版)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战国至秦选官“出于客”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汉代到唐代选官方法、选官标准上的变化。相对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这种变化的主要进步意义何在?
(3)材料四所说的“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主要会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借鉴怎样的经验?结合中国明清时期科举制的特征,说明作者为什么提出“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1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二 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
材料三 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显示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的觉醒与成长;而其对传统宗法等级观念的冲击和对自我独立的意义、价值的推重,又体现了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2)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角度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变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启蒙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1)材料一中“始皇”创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对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明太祖的看法和主要做法是什么?
(4)概括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四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先生的观点。在20世纪初期和50年代中国曾从国外移来制度,但最终都没有成功,请用史实说明。为此中国领袖又分别提出了什么新的理论?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政治进行了怎样的斗争和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把课本中的文字知识用图表、材料等多种方式呈现,是一项重要的历史学习技能。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并回答问题。

(1)图一至图三所示中央机构分别确立于哪个朝代?从图一至图二,“相”的权力有什么变化?至图三所处朝代,“相”的命运又如何?
(2)从图一至图三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的著名丞相及其权力

时期
代表人物
拥有的权力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

 
材料二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不是合法的宰相,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的变化是什么?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为解决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矛盾,概述秦朝以后各朝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10分)
(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历程中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这两对矛盾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27年的后半年,太宗就如何使国祚长久一事征询群臣的意见。年迈的萧瑀建议,应恢复使夏、商、周三代国祚长久的封建制。
萧瑀的建议引起了历久不息的热烈争议。大多数朝廷官员完全反对恢复封建制。礼部侍郎李百药指出,周代所以国祚长久是由于天命,而不是由于封建制度,况且到了后期,周就极度衰弱了。另外一些官员则指出了实行封建的后果;魏徵的反对理由是,实行封建将缩小王畿,大量减少国家的岁入,以致无力供给官吏的俸禄。他和马周还指出诸侯无道的危险和可能发生的国家防务问题。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二  与国家主义者相对立的政治派别是州权主义者。他们认为各州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而邦联则是:“各主权国家之间的一种同盟。”但他们对邦联时期棘手的政治、经济问题并无良策。因而都逐渐倾向于赋予中央政府更多的权力,以解决共同关心而又非一州所能单独解决的各种问题。
──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 , 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同时,民族区域自治是一种政治体制,通过这一政治体制,吸引少数民族人民参加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活动,在民主的基础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李安辉、王升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与政治文明的追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多数朝廷官员完全反对恢复封建制”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家主义者与州权主义者在主张上的区别与一致性。
(2)根据材料三,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大意义。通过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央政府加强地方管理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对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礼记·大传》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
——颜元《习斋四存编》
(1)据材料一,指出材料所说的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4分)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
(3)据材料四,分析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905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翌年,颁布预备立宪的谕旨,在“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的口号下,拉开了立宪的帷幕。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议会的约束,臣民的权利极为微小。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三省制运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这十三个机关,合成一个宰相直辖的办公厅。我们只根据这十三曹名称,便可想见当时政务都要汇集到宰相,而并不归属于皇帝。因为皇帝只有一个笼统的尚书处,只有一个书房。最先的尚书也仅有四人,而宰相府下就有十三个机关。这相府十三曹,比诸皇室尚书的范围大得多,而且此十三曹的权位也很重,也竟俨如后代之专部大臣。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朱元璋)在中国传统政治史上,做了一件创古未有的大翻案,即是正式下令废止宰相,改用内阁大学士。照法理讲,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一切最高命令,全由皇帝发布。但这也不是说即由皇帝一人独裁专制。皇帝的命令,因于传统政治习惯之束缚,依然必先经过内阁。照法理论,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决非真宰相,但就当时实际情形论,内阁大学士却渐渐变形站到以往传统宰相的地位上去了。但有人若以大学士身份而真正执行宰相职权,那在明代的政治法理上讲是越权的,张居正便吃了这个亏。
——钱穆《国史新论》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权力的局限性,并分析由此造成的影响。(7分)
材料三 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后,国王统而不治,而首相权力不断增强:一方面表现在对内阁委员会的控制上。重要的常设委员会是由首相亲自主持的,首相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临时性的委员会。而且只有在内阁委员会主席的同意下,方可将其中的不同意见提交内阁全体讨论,从而削弱了对整个决策的控制和监督。另一方面表现在建立首相自己的智囊团,即建立政策小组。这种非官方的小组只对首相个人负责。可审查超越部门界限的问题,特别是加强对中短期政策问题的研究,并协助首相加强与政党的联系等。实际造成了“全体内阁讨论很少一点的政府工作”的趋势。
(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论述英国首相权力不断扩大的具体表现。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就“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谈谈自己的观点。(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图1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图3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
材料二:
             
(图4)文字:国王仍然是国家的主人,                 (图 5 )
但是已经不理国家大事了。                                          
(2)图4漫画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该形式最早是通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 图5体现了最重要原则是什么?目前世界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都贯彻中央集权原则,但为避免权力的过于集中导致专制又采取了一些分权的措施。以图示5这个国家的政体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它是如何贯彻中央集权原则,又避免了专制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里克里时期,雅典国家的监察体制可分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公民大会,它也是最主要的监察机关,——随时可以对行政官员实行弹劾和惩罚等;二是五百人会议,在没有召开公民大会期间,承担着对国、国家印玺和政府官员的监督职责等;三是陪审法庭,一定程度上也行使着监察机关的权力。雅典的监察制度赋予了公民很大的监督权力,在其
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
材料二 秦朝在地方行政机构上,设立监御史,负责监察,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枕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这是“上计”的主要内容。汉代也有“上计”制度……上计吏由郡守的燎佐担任,每三年计一次,即“汉法,三载上计,以会课最”。唐代基本与汉代相同。……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唐设十五道),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唐设采访使)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对地方的巡查也分两级进行,即中央对郡国和郡时属县的分级巡视。……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予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除立法权外,还享有非常广泛的监督权,特别是参议院在必要时还可以按法律程序弹劾总统、国务员,咨请政府查办官吏纳贿违法案件。中国第一次出现了议会监察制度。……国家专门监察机构的监察,也是辛亥革命之后才出现的。它是指在国家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法和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所实行监督、纠举和惩诫。出现这种新型的行政监察制度,如果单纯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而言,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监察制度的一大进步。
——《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国家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2)归纳材料二中秦至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民国监察制度有哪些新发展?并结合所知识说明民国时期监察制度的积极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近代中国监察制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有何共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