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宋太祖撤销殿前都点检、殿前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最高级将领,而以较低的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和步军都指挥使,变成为禁军的最高将领,合称“三衙”。“两司三衙合十二员,分天下兵而领之。”……北宋名臣李纲曾赞曰:“在祖宗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祖宗之明智”。宋太祖还以文臣充任地方军职,实行以文制武。
……
宋太祖设阶级法,明确军队内部的等级尊卑关系……使各级军校,各司其职,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将帅绝对服从皇帝,军队绝对服从中央。……太祖还设立更戍法,以“强干弱枝”、“内外相维”为军事部署的指导方针,因此大量禁军驻守外地。政府规定,除殿前的捧日、天武两军外,其余诸军“皆番戍诸路,有事即以征讨”。禁军的驻地经常更换,轮流戍守边陲。
-----摘编自顾吉辰《宋太祖加强中央权威的举措》
(1)根据材料,概括宋太祖采取的军事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太祖的这些措施。
(4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
图1 唐朝中央机构 图2 明朝中央机构 图3 清朝军机处内景
(1)图1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3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是谁设置的?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材料二 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
世重也。”
——《明史》
(2)材料二法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4分)
材料三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的人。
(3)材料三中作者言论担心的是雅典民主的什么缺陷?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材料四 有人评价说:“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建树之所以彪炳世界,是与他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分不开的。”
(4)请结合教材知识说出罗马人先后形成了哪三项重要法律成果。(6分)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二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四 美国“除了全州性的法律以外,州有时也颁布一些全州性的治安条例。但在一般情况下,是由乡镇当局或乡镇官员会同治安法官,根据当地的需要,规定本地的社会生活细则,公布有关公共卫生、正常秩序和公民道德的守则。”
——引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概括美国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特点。其优点是什么?
2012年,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从政治和思想方面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客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
(3)中国政府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的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性构想并分析提出这种战略性构想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民族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人类的政治文明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革命是如何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汉朝时期在官吏选拔上又是如何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2)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材料三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之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在笼子里,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总统布什在国庆日演说(2004年7月4日)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笼子”指什么?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发展总的趋向是什么?
自古以来,各国发展中出现过多种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 (B)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的政治制度(模式)各是什么?
材料二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经过艰苦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尽管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每个国家又会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百度网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方确立代议制民主的主要原因。列举英、德、美三国的史实说明其“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
材料三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又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问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0分 )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9年 《权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1884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
(2)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高级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所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天翻地覆的百年巨变。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材料三:“民主”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⑴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差别。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选举制度”?西方这一制度与古代希腊“选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⑶材料三中出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请指出它们的不同。
⑷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最终都选择了君主立宪制或者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和法国作为这两种政体的代表有着各自的特点。根据所学,填写下表。(每空1分,共4分)
|
德意志帝国 |
法国 |
政治体制 |
君主立宪制 |
共和制 |
法律基础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
|
元首及其产生方式 |
|
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选出 |
权力中心 |
|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2004年2月24日《香港商报》发表社评“……香港回归祖国6年多以来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正是确保本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的根本性制度保障。”
—— 新华网
材料四: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情况复杂,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赋予地方必要权力,让地方有更多的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发挥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整个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唯实《中国共产党关于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汉初分封王侯的原因。其结果如何?为解决这个问题,西汉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据材料二、三、四,归纳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当今社会形势,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书》卷八十三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 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
——《汉书·武帝纪》
(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
材料二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在那里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注:知州)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举以闻。”
(2)依据材料二判断,苏东坡在杭州担任何种官职?是宋朝哪位皇帝创设的?指出其创设此官职的意图是什么?
材料三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3)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4分)
(30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材料一 秦汉时期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出现了多种人才选拔方式,选官办法有四种:一是“纳赀(买官)”,二是“任子(高级官吏可保子弟一人为官)”,三是“察举”,四是“征辟”。最有意义和影响的是“察举”。刘邦建国后,奉行“打天下者坐天下”原则,任用跟随自己的旧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科目很多,都以“德行”为先、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对策)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材料二《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材料三 贞观初年,唐太宗亲自查看考进士的情况。发榜时,他带着几个内侍,来到端门前,见许多新考取的进士,排成长队,一个接一个地走了出来。唐太宗高兴的对身边内侍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为,天下的人才全都落到我的手中了。
材料四 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
时期 |
两宋 |
明 清 |
任任官前出身 |
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 |
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 |
左边饼状图为《唐书》所载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右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请回答:
(1)据材料,秦汉时期的“任子”与先秦时期哪种选官制类似(3分)?察举制在汉武帝时期完备的表现有哪些(6分)?“德行”为先、“儒学”为主,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思想文化政策(3分)?
(2)材料二、三从哪些方面反映了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6分)?
(3)据材料四的图表,分析从科举制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6分)?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6分)?
试题篮
()